央广网北京6月23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钱成)如今,每一辆智能驾驶汽车都装备着许多摄像头和传感器,这些长满摄像头的汽车也引起了人们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担忧。日前,小鹏汽车官方表示,应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安全法规的要求,暂停“App端远程查看车外摄像头功能”。此外,包括长安、日产等车企也先后禁用了旗下产品类似的远程观察功能。那么,被各种摄像头和传感器包围的智能汽车,会不会成为不法分子偷窥个人隐私的猫眼?
资深业内人士茄海涛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车载远程摄像头之所以被集中紧急叫停,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汽车数据安全的管理日趋严格。茄海涛说:“这个功能其实是目前新能源智能汽车摄像头的衍生功能,因为最早这些摄像头是用来倒车或者实现360°影像,看清楚车辆周边盲区的障碍物。另外有一些新能源汽车,它为了实现L2级以上的无人驾驶或驾驶辅助,这个摄像头可以采集信息并进行计算,然后用作驾驶辅助,它是一个安全装置。很多车企发现这个摄像头可以进行远程监控等,这个功能属于衍生功能,对这种衍生功能的使用目前存在很大争议。”
从2021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要求,因保证行车安全需要,无法征得个人同意采集到车外个人信息且向车外提供的,应当进行匿名化处理,包括删除含有能够识别自然人的画面,或者对画面中的人脸信息等进行局部轮廓化处理等。
茄海涛指出,如今智能汽车内外搭载摄像头已十分常见,但私家车不能等同于移动监控设备,通过智能汽车实现手机车外远程拍照,既可能侵犯其他路人的肖像权,也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茄海涛说:“相当于车辆的360度都有各种各样的摄像头,车辆在移动的过程中,它就可以把周围所有的东西拍摄并记录下来,甚至有可能上传到一些服务器,如果有人侵入到这个服务器,这个信息将会被别人所利用。”
茄海涛建议,对于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车企应该提供最大限度的透明,充分给予消费者分享和停止分享个人信息的自主权,对于法律法规尚无明确要求的领域,车企也要主动履行消费者隐私选择的告知义务,并将其有效控制在“最小必要”程度之内。“如果只是车主用来保护自身安全,且不侵害到别人,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由车主去控制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在一些公共场所,或者可能会侵害到别人隐私的区域,能否像无人机的设置一样,在这些区域它没有办法拍摄和采集,我觉得应该分级管理。”茄海涛说。
此前,许多企业为了凸显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为了体现自己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往往会推出车辆远程控制、在手机App上查看车载远程摄像头等功能让消费者选配并为此额外付款。上海的一位消费者陈先生告诉记者,此前购车时他花了2万元升级了某品牌电动车远程自动泊车的配置,不久后销售却告知他取消了该功能。
陈先生说:“企业宣传的时候力度很大,宣传完了,我们交完钱,就告诉我们不能用了,现在钱也没退。”
就此事,记者也联系了相关车企,截至发稿前,并没有得到回应。
北京市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吴铁成表示,根据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广告的有关规定,只要广告中所宣传的商品性能、功能与企业承诺或真实情况不符,则相关广告就属于虚假广告。吴铁成说:“相关规定在2021年就已经发布,但部分车企在2022年3、4月份还在大力宣传并收取额外费用,又在车卖出后单方面取消这一重要功能,因此其行为极大概率构成虚假宣传,也属于对车主的违约行为。我建议,消费者可以要求相关企业退还为此类功能支付的钱款,并要求支付违约金。”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近年来发展迅速,除了近期引发争议的远程查看摄像头功能,续航里程、行车数据归属权、不公平格式条款等问题,也一直是新能源汽车被投诉较多的问题。根据江苏省消保委系统第一季度数据分析,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投诉共263件。
江苏省消保委副秘书长居上认为,新能源汽车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产业,从产品到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都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作为新能源汽车企业,不能单纯依靠涨价、片面降低服务来让消费者‘买单’,要做到宣传产品真实、合同约定及时履行、售后服务不推诿,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要全面真实告知消费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44664.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