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分享医药行业发展的方向有哪些。

今年以来的疫情和本文一方面分析短期的扰动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机会,同时也更希望从产业趋势的角度去考虑更长时间的变化。

提示:许多细分领域和龙头个股短期涨幅较大、估值着实不低,既然是基于长期趋势去发掘的投资机会,就不必急于只争朝夕,一定要仔细甄选,经过持续的跟踪、验证,再下注。

1、医疗器械

从昨晚看到一条消息谈起,高层领导指出: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

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在《创新药投资的思路和格局》中有提到,生物医药领域的“自主可控”同样重要,不仅仅是创新药的自主可控,也包括了器械尤其是高管医疗设备的自主可控。

这也是今天市场上部分器械领域核心标的大涨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在今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中,不论是年初医药行业策略、还是春节后强化或新挖掘的部分标的,都是集中在器械领域,大多有很好的表现。

究其原因,中国的器械市场是一个高达5000亿元的市场,且仍在以20%的年化增速高速增长,其中的细分领域机会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高端医疗设备和耗材方面进口替代的空间相当巨大,与此同时近两年在主板和科创板也陆续上市了一批非常优秀的、高成长的标的,大大丰富了A股器械行业可选标的。

①体外诊断

首先必须要称赞的是国产诊断试剂厂商在今年以来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核酸检测试剂还是最新的抗体检测试剂,国产厂商都展现出了非常优秀、高效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虽然由于时间紧迫早期开发的产品灵敏度可能有参差不齐)。

尤其是今年策略中最看好的POCT这个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在行业中走出一枝独秀的走势。

在早期诊断试剂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供应不足的问题,考虑到试剂的研发和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也侧面反映了医院端检测能力的不足,对应的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型公立医院还是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对诊疗设备、诊断试剂以及快速诊断POCT(尤其是基层)快速增长的需求,这种补短板可能会是长期的、有持续性的、全国范围内的。

②医疗设备

部分国产医疗设备厂商在疫情中也表现非常优秀,如迈瑞、万东、鱼跃等公司在监护仪、呼吸机、影像设备等设备的供应上展现出了比较强的供应的稳定性。

以使用量明显增加的移动DR为例,相较于CT和普通DR,移动DR作为数字化床边X光摄影设备,可以在曝光几秒后快速获得摄影图像并确认,可以提供方便的肺炎确认方法,非常适合用在诊断设备不足的医院或方舱医院等。

据卖方报告分析,某厂商2019年移动DR出货量60-70台,而仅仅2020年一季度出货量可能就达到300台,这也是近期发掘、关注的标的之一。

医疗设备需求的增加,同样不会仅仅是短期的影响,诊断设备和生命信息支持设备的不足体现的非常明显,除了全国数十家新建临时医院(“小汤山”模式)的需求外,重点科室尤其是ICU的补短板建设力度可能会大大加强,从而带来对相关设备长期的、持续性的需求增长。

除了以上提到的需求量的增加外,同时也应该关注竞争格局和技术壁垒的问题,高端医疗设备如医疗影像设备中的高端产品

除了今年相关度比较高的医疗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对如骨科耗材、内窥镜、瓣膜和手术机器人等技术壁垒较高领域的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重视程度也会共同提升。

③家用医疗器械

这次的肺炎疫情真正教育了很多家庭,尤其是这次疫情导致的中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因此需要能够远离医院端的一些家用的、医用级的智慧医疗器械。

这种家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体温计、红外测温仪等和疫情相关的产品的需求,还包括血糖仪、血压计等慢性病家用器械,例如原本量血压、血糖需要到医院/社区医院的部分人群,就会突然意识到在突发事件时面临的风险,在家的自我诊疗也变得尤为重要,这种意识的形成,效果远好过任何形式的广告。

也因此,今年或许会成为家用医疗器械放量的元年,尤其是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智慧医疗器械。

④其他领域

对于与疫情无关的领域如心血管、骨科耗材、内窥镜等领域,短期的研发和临床使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也大多是短期的影响,毕竟在医疗方面的需求与餐饮娱乐方面的需求不同,餐饮娱乐方面的需求在这几个月里确确实实是被限制了,疫情过去也补不回来,而对医疗方面的需求,例如植入支架的需求,可能会推迟,但不会消失。

总结来说:

无论是体外诊断还是医疗影像设备、生命信息支持设备,乃至外推到内窥镜和手术机器人等更广泛的设备领域,中国器械厂商技术创新和国产替代的空间相当巨大,这种潜力甚至可以与创新药放在同一高度。

当然从短期来看一些与疫情无关的领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更多是短期影响,实际需求不会减少,下半年很可能会回补一部分业绩,不必过于担心。

2、创新药

创新药及产业链主要是在两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一方面是在情绪上对国产创新药企业的期待和政策上可能的倾斜,另一方面是疫情对新药研发和推广的影响。

从吉利德科学赠送瑞德西韦给我们国家用于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时起,就陆续看到一些关于“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药企能研发出这种药”的疑问,期间还有蹭概念刚刚被监管的科创板某公司,和因某所注册瑞德西韦“应用专利”引起的误解。

由此可见,虽然国内存在医患矛盾,但是在面对类似事件的时候,大家对国内的医疗卫生系统和国产药是充满期待的,对国内创新药企业的关注度是提高的。

从政策层面或许也可以看到更多支持国产创新药企业的内容,毕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自主可控”同样重要。

从新药研发产业链和推广的角度来说,今年上半年、至少一季度,药企的新药研发和推广的确会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临床试验阶段和新药在大三甲医院的推广。

①药企新药研发方面

从恒瑞医药的电话会议了解到,疫情期间的临床试验,尤其是对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用药是不能中断的,所以虽然有困难但还是尽量去做,而影响主要在新入组的病例可能暂时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以前已经在用药的患者可以继续用,但是2月暂时很难增加新的试验病例,这会导致临床试验进度会略延后1-3个月,但是相对于新药动辄5-10年的开发周期,这方面的扰动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②新药研发产业链方面

{!– PGC_COLUMN –}

床前CRO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并不需要依赖医院资源,因此临床前CRO和CDMO的扰动主要在复工时间的推迟,从细分来看临床前CRO和CDMO受影响是有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临床CRO

这种扰动可能在一季报上会有所体现。

但是我在前期也曾经强调过,从2013-2017年都是新药早期研发的快速增长期,在此期间新药的早期研发推动了国内临床前CRO行业的火热,国内大多CRO企业都是聚焦于临床前试验。

到了2019年以后,前期集中推出的在研新药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临床阶段,因此对临床CRO的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国内做临床CRO的龙头可以说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少数的临床CRO龙头,如果看到一季报出现扰动导致的股价扰动,可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③药企新药推广方面

对于有新药在放量的药企而言新药推广是其受到的主要影响,一方面销售人员无法进到医院去,另一方面县城、乡镇患者无法到核心一二线城市就诊、大三甲医院患者人数减少。

在去年的医保谈判完成、70个新药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我也曾撰文深度分析,当时的结论就是:

当时的判断在于今明两年将会是这批新药开始放量的重要年份。现在疫情带来的推广方面的扰动虽然存在,但药企也在随机应变,例如恒瑞、贝达等都有表示开展线上的学术推广等

考虑新药估值时使用的DCF模型,新药推广进度暂时的推迟只是影响当下的现金流,对未来长期的现金流影响是很有限的,因此对现有产品和研发管线的现金流折现的扰动是比较小的,所以如果在一季度看到新药销售暂时不及预期,可以类比上文提到的临床CRO。

总结而言,创新药整体受一定程度负面影响,影响相对有限,长期来看鼓励生物医药技术突破和创新药研发是大势所趋,创新药研发的驱动力也将更加充足;短期无论是创新药企业还是研发服务产业链企业的扰动都会有,也可以类比上文提到的器械方面短期扰动对实际需求影响有限的分析。

3、疫苗与血液制品

高层领导除了指出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外,还强调了疫苗研发创新的重要性:

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

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疫苗行业一直是我关注比较多的一个行业,前期也曾写过两篇疫苗行业深度分析,对大多数的疫苗品种和企业都做了深度剖析,目前文章还在老号上没有合并过来,晚些时候合并好了再转发给大家看。

疫苗行业短期来看并不会受到疫情的实质性影响,主要是因为新疫苗的研发周期往往非常长,相关疫苗的研发最快也要到4月才能进入临床阶段,一般新疫苗的临床试验要经历数年时间,然而考虑到当前需求的急迫性,或许快些时候在明年初可以见到海外相关产品的上市。

由于新冠疫苗的能否上市、是否有必要大规模使用等都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暂不考虑新冠疫苗的影响,更多的影响我认为在于对流感疫苗的正面作用,例如前段时间刷屏的张文宏的视频,强调流感疫苗的重要性,这种“超级广告”是可遇不可求的,可能会导致今年开始流感疫苗需求爆发式的增长

看过我历史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一直对流感疫苗抱有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四价苗的潜在增长空间还很大。

血液制品行业尤其是静丙的使用可能也会因为本次疫情获得长期趋势性的变化。同时血液制品也是一个很适合非医药专业的投资者关注的一个医药行业细分领域,持有血制品行业公司是幸福的事情~

4、互联网医疗

疫情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影响本文暂且不谈,主要谈谈互联网医疗方面的影响。

在此之前所谓的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大都还局限在医疗信息化的范畴内,即更多还是在医院端的电子病历、线上缴费、自动挂号等方面的电子信息化,叠加行业监管方面的规章制度还在陆续完善,因此着实还称不上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而本次疫情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切实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一方面是线上诊疗的人数爆发式增长。

在整个2019年平安好医生新增注册用户数5000万人,总注册用户数增长18.85%。

然而在2月11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公司董事长表示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APP新增注册用户数增长10倍,也就是仅疫情期间新增注册用户数可能就接近2019年全年。

另一方面是助力行业规章制度的快速完善,例如前期一直没有落地的互联网医疗医保报销问题,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3月2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

根据我的了解目前武汉已经根据文件推出了对慢性病患者的实名认证和线上复诊、开具电子处方的小程序,落地速度非常快。

虽然当前的文件只是针对疫情期间,但是疫情结束后有可能会有更完善的、长期的文件出台,产业趋势已经形成。互联网医疗的框架搭建完成后,对医疗服务、零售分销乃至医疗保险行业都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医疗服务行业,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的搭建,可以大大提高医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效率;远程诊疗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会诊、当地治疗。

电子处方的普及意味着处方外流势必要加速,原本在医院销售的很多处方药可能会陆续转至院外的零售药店销售,对连锁药店行业是一定程度上的正向刺激。

电子健康档案的搭建也将有利于医疗保险企业更好的设计保险方案和定价,实现共赢。

互联网医疗对整个医疗、保险行业都会有深远的影响,这不是本文三言两语可以讲完的,目前以平安系的平安好医生和阿里系的阿里健康为首的两大互联网医疗集团已经成型,平安好医生也已经扭亏在即,相信行业空间才刚刚打开。

4、总结

本文从医疗器械、创新药、疫苗、血制品和互联网医疗四个方面讨论了疫情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短期来看对于创新药和部分疫情不相干器械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整体需求只会延后而非消失,因此一季度低基数下二三季度的爆发值得期待。

而长期来看创新药、创新器械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的自主可控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半导体、操作系统等TMT行业,生命科学是最高科学,生物科技本身就是最尖端的科技领域之一。

综合来看,看好创新器械的研发创新和国产替代,看好创新药的放量和研发服务产业链的持续高景气,看好家用医疗器械放量元年,看好国产创新疫苗、流感疫苗和血液制品,看好互联网医疗在行业规则搭建完成后蓬勃的发展动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363741.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

(0)
创业小编创业小编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8月6日
下一篇 2023年8月6日

联系我们

QQ:95107643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邮件:951076433@qq.com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