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过瑞幸咖啡吗?喝过不要钱的瑞幸咖啡吗?这个分享各得一杯的羊毛,相信大家薅过。
通过拉新裂变和长期发放大力度折扣券的瑞幸咖啡,在中国流行的茶文化以及小资身份象征的“星巴克”双重围剿下,1年内开了超2000家门店,卖超1亿杯咖啡。当然,这辉煌成绩的背后,仍然是互联网公司的套路——烧钱:一年烧掉8亿多人民币,18年前9个月亏损4.33亿元。
说起互联网公司,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烧钱”。在互联网创业的大潮之下,各类公司为了迅速获得市场占有率,都采用了共同策略——烧钱。
比如著名的滴滴和快滴大战:2014年1月份,随着腾讯1亿美金融资到位,滴滴补贴大战陷入疯狂状态,随后在阿里支持下快的跟进,这场补贴/支付大战一直打到5月份才告一段落,双方烧掉近20亿元,堪称惨烈。
是不是做互联网公司就脱离不了“要致富,先烧钱”的套路呢?
那还真不一定。
奇葩公司37 signals既不融资也不烧钱,从1995年成立至今,跨越两次金融危机、一次经济泡沫破灭,奇迹般地持续保持盈利。
他们靠什么?
靠自己的产品。
他们的拳头产品basecamp,每年能给他们带来数百万美元的盈利,而开发这个产品,他们只花了几个月时间。
一、为什么他们有这么高的效率?
因为他们做产品的原则和他们做公司的原则一样——“小而美”,他们从不认为他们的产品一次性能解决多个问题。基本上所有的公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加大投入,“增加人手、延长时间、加大投资”,这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37 signals认为,这样做“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削减”,给自己一个 deal line,让自己只做最重要的事。
二、为什么不把公司做大?
37 signals从来不认为自己目前的小规模是一个跳板,是一个往大公司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对他们而言,小公司就是自己的目标。
总结起来有两点让他们觉得小就是好。
第一,尾大难掉
公司做大以后,如果经济不景气,那么想再缩减规模,必然就要面临裁员。裁员不但打击士气,而且之前往大规模做的业务模式,必然也要随之改变。同时,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而来的办公室房租、办公家具、甚至就是简单的水电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开支发给员工当福利,难道不好吗?
第二、快速拉人入伙,管理是个难题
短期内大批量招人,最容易造成的问题就是,员工相互之间并不熟悉。面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相互之前讨论起问题来,只能是克制中带着礼貌,没有人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对方提案的毛病。
三、为什么他们不融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但凡提到创业,就想到两个字:融资。前面提到的滴滴和快滴,就曾分别融资上亿美元,当然最后融的这些资也全部在“烧钱”大战中烧掉了。
37 signals从不融资,CEO贾森·弗里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我看来,这样比那些招一大批人、第四轮融资才1400美元的科技公司有趣得多,他们在损失,这就是大家都乐于谈论的所谓兴奋,但我觉得作为企业,那简直太恶心了。”
他们不融资的原因,总结起来有6点:
第一、失去控制权。花别人的钱就得听别人的,拿了人家的钱,就得用自己的股份去换。别说是一个新兴的创业型公司,那些百年老企业辉煌如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一旦上市让华尔街的资金进入,也要受到资本的控制,以至于做出借钱给下游公司买自己产品以保持销售额的蠢事,最后互联网泡沫一破灭,这些应收款项就彻底变成呆账、坏账,活生生把自己公司给拖垮了。
第二、“套现离场”的想法会压倒“创建优秀公司”的梦想。还是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了上市圈钱挣快钱,1999年将自己一拆四,让自己传统的长途电话公司失去发展的潜力,也让新兴的移动电话公司失去母公司支持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扩张,除了股东和高层赚了个盆满钵满,可以说是满盘皆输。
第三,用别人的钱容易上瘾。来的容易的钱,花出去也容易,这是真理。该花不该花的钱,就花了;该招不该招的人,也招了。最后盘子做得是挺大,但是挣钱的业务一个都没有,只能持续去融资,将公司陷入无限死循环的境地。
第四、融资都不是好买卖。作为刚起步的公司,没有盈利能力,在谈判桌上就没有任何话语权,你所出售的股份不但不能溢价,甚至还要被压价。
第五,客户不再荣登“图腾柱”。拿了别人的钱,你讨好的对象就从客户变成了股东,本来你的产品开发的标准是要“挠客户的痒”,现在变成了“股东喜不喜欢”。你失去的不仅是对自己产品的控制权,同时失去的还有产品的灵魂。
第六,筹钱极其费神。融资大概就像谈恋爱,不是一个有钱一个缺钱就能完美融资,还得双方相互看对眼。锤子手机CEO罗永浩曾经说过,筹钱永远是一个CEO最重要的事,CEO永远奔波在筹钱的路上。而且就算双方达成意向,融资还设计大量细节问题:研究法律条款、讨论责权利等等,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明明应该放在开发产品、开拓市场这些能给公司带来更大价值的事情上。
所有的商业书籍、商业分析,都在用大公司当案例,学习大公司的经营思路、管理方法,那些拼命烧钱的互联网公司,也是把目标对准了BAT,希望一举占领所有市场份额。然而,谁说一定要“大”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能盈利才是经营企业的关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347569.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