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做股权激励,特别是针对高管,老板很大方!但是结果就……那么对于高管进行股权激励,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A的技术团队研发出了国家前沿性的技术,并已注册专利,市场前景较好,毛利率在80%左右,但该行业竞争较激烈,未来一年内可能有新的可替代品问世,B与C做为投资者打算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开发A的专利产品,最终以B占55%,A占35%,C占10%的方式成立公司,其中B与C分别以出资、出设备的方式占有股份,A以专利入股形式占有股份。
公司成立后B为公司董事长,A为总经理,C为生产总监,且A固定工资较高。公司运作三个月后正式投产前形成销售,产品上市后给公司创造了一定的收益,但产品的再研发却一直停滞不前,B和C希望A及A的技术团队继续投入研发,但A认为使用现有的专利已经足可以为公司带来效益,而A的技术团队却又投入到了其他新技术的研发当中。一年后,可替代产品问世,公司收入一落千丈,半年后公司不得不草草收场,B与C的投资以失败告终。
解释说明
该案例中,B与C在与A进行合作时虽看到专利的前景较好,但却忽略了股东合作的比例权益及各方应尽的责任。当收益固定后,无论高管还是员工均失去原有的积极性。
一般来讲,技术入股的比例原则上不宜超过20%,同时再根据职位做出相应的股权激励,如在公司成立时B占55%,A占20%,C占10%,剩余15%做为期权只用于对A(总经理)的股权激励,这样要好很多。
ABCD四人合资注册了一家企业甲,其中A出资50万,B出资20万,C出资10万,D未出资但以技术入股(没有专利产品和专利技术),企业股份比例分别为A50%,B20%,C10%,D20%。
通过D的技术研发出产品(D在公司不任职),但公司从事的主营业务市场竞争较激烈,其产品竞争力中等。
经过五年的发展,公司有了经营利润,公司再投资新公司乙,其中甲公司占乙公司股份60%,其他实际投资人占股40%。
此时,甲公司大股东A对D的股权问题提出了质疑,因D未在甲公司任职,除关键技术外,D未对甲公司有任何贡献,却分得了甲公司占乙公司60%股份比例的12%(60%总股份*D股份占比20%),A欲与D以公司名义签订退股协议,但D此时不答应任何条件。股东的纷争影响了企业的再发展。
解释说明
该案例在成立第一家公司时股权分配不合理导致了企业再发展的困难。正确的股权合作应当为:
ABC出资共80万成立甲公司,甲公司内成立某品牌产品事业部,D为该事业部总经理,事业部费用独立核算,D享受该事业部利润的20%。这样公司再发展时即可解决股权纷争问题。
若D基于不信任的状态要求必须取得股份,其处理办法为ABC共出资30万成立某品牌产品研发公司,ABC共占总股份80%,D占总股份20%,同时ABC再另行出资50万成立公司,按其出资额各自占其股份,但该方式在经营过程中易出现关联交易导致重复缴税的情况。
ABC三人为某区域内某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专家,凭借优秀的技术水平在该地区拥有一定的名气。三人在一起决定成立一家生产公司,其中A出资100万,B出资40万,C出资10万,其中A占股份55%,B占40%,C占5%,A因认为B的技术能力更强,故三人未按出资额进行股份分配。A任董事长兼总经理,B任首席工程师,C任生产总监。
公司成立半年后,因内部争斗而宣布破产。争斗的起因源于公司成立一个月后,在产品制造过程中A对B的生产技术方式不认可而经常介入生产,导致A与B的矛盾逐渐加深。同时三个股东均为生产技术方面的专家,对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能力均有欠缺,虽然可以生产出产品,但公司整体成本较高,同时产品没有相应的渠道卖出,故半年后因公司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解释说明
该案例说明股东合作是需要找到相互互补的人进行合作,例如生产、营销、管理等不同专长的人合作,各负责相关的事务,这样持久合作的可能性较高,该案例中,三名股东均为生产技术方面的专家,三人能力过于一致,未形成有效合力,同时技术方面因人的专长方向不同易造成分歧,因此,企业在组建之初,就要清晰约定,企业的股东组成、权限分工划分、以及企业重大决策制定的相关条款。
免责声明
“股权资本研究院”专注于推送股权、投资、融资、时事热点、企业管理、股权金融培训、哲理短文等领域的内容,本公众号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转载模块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推送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联系,在此表示深深敬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346351.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