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日前,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召开,“僵尸企业”无疑成为了其中的高频词之一。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处置“僵尸企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到“僵尸企业”的哪些内容?什么是“僵尸企业”?针对“僵尸企业”问题,代表委员们都说了些啥?……下面,小编一一为大家解读。
资料图
【政府工作报告】
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解读】
何谓“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目前,我国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企业”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大、附加值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僵尸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大量的“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与地方政府长期运用包括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等在内的扭曲化的支持手段有直接的关系。
地方政府为何愿意为属地内的僵尸企业“续命”?
一是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其负债率太高,若让其由市场调节自动破产死亡,则地方政府以前通过追加投资、税收优惠、低价土地、信贷扶持等方式给予的前期投入就会打水漂,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甚至相关责任官员也会被追究责任;
二是这些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大量的低技能职工,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困难,同时因占据大量的信贷资源,其破产死亡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地方政府和银行据此只能与其并不心甘情愿地同坐一条船,只能继续向其“输血”,花钱买“平安”。
“僵尸企业”的危害极大
一是它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的发展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二是它使经济体系一方面占用资源,另一方面继续沉淀资源,是国民经济粗放发展、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三是它是有可能引起系统性、大面积金融危机。僵尸不死,背后靠银行信贷支撑,累积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素;四是如果僵尸企业不死,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特别是有的甚至继续扩大生产,不愿退出,就打乱了行业调结构、去产能、降亏损的国家行动。
【专家观点】
“‘僵尸企业’的出现有3个主要成因:一是改制成因,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盛行部分改制而非整体改制;二是历史成因,一些当时因需成立的临时性企业遗留下来;三是企业自身经营机制原因。”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绛
“处置‘僵尸企业’是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绕不过的坎,是必须做的‘手术’。”
——国资委主任张毅
“就现状而言,分类指导非常必要。一方面需要考虑到产业在国内经济的重要性及贡献度,对于支柱产业中的企业既要清理也要有所保留,以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日趋合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符合创新、环保等国家政策标准却又表现不佳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避免处理‘僵尸企业’过程中的一刀切。”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何维达
“为将处置‘僵尸企业’所带来的失业等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政府还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循序渐进,对于特定企业的处理要提供一定的时间缓冲期,为下岗员工再就业提供充足时间;二是加强国家、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国家为失业员工多提供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的机会,降低下岗压力。”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何维达
资料图
【两会声音】
处置“僵尸企业” 用法治手段化解产能过剩
依法审理企业破产重整案件,建立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动用法治手段化解产能过剩。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
清退“僵尸企业”还需金融政策打“组合拳”
在当下,最好的方式是鼓励企业间并购重组,特别建议地方政府要把对产能过剩企业的补贴,转为对兼并重组方优势企业的补贴;对某些产业重点扶持的政策,也应由对企业产能扩大的支持和补助,转变为对使用该产业产品的消费者和用户的补贴政策。前者可以减少产能并鼓励结构调整行为,后者可以培育市场需求、扩大市场竞争并减少产能过剩。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
尽快制订“僵尸企业”界定标准和退出机制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倒逼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环保、能效、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执法,依法倒逼“僵尸企业”加快退出。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激励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意愿,打破阻碍重组的部门利益和行政因素,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国资委主任王昌
在去产能方面,比较好的方式是创造市场汰劣存优的机制,经营不好的企业会退出,市场自动恢复均衡,“而且留下来的企业质量会很高。”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
通过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消灭“僵尸企业”
应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加强资源整合,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企业兼并重组,把一批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的僵尸企业清出去。同时也要着力破解兼并重组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难题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欧阳泽华
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同时,可以取得充足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知名度。通过并购还能够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网络、人才等资源,促进公司做大做强。
——全国人大代表、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
通过破产清算 有效处置“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处置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各级政府应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综合性协调机制,对僵尸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分类制定处置方案。建立与各级法院的常态化沟通互动机制,实现行政手段与司法手段相结合的社会化解决路径。探索成立固定化、团队化、精英化的审判组织,实现审判专门化、法官专业化,建立破产案件的独立化考核指标体系,充分体现破产审判组织和法官的工作绩效。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汪利民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依照破产法律程序清退僵尸企业、重组危机企业、淘汰过剩产能的任务将日益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海同
【他们将怎么做?】
工商总局:简化企业注销流程 推进“僵尸企业”退出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对记者表示,为了配合国家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改革任务,工商总局正在稳步推进企业、个体工商户注销流程的简化和完善,研究在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环境下,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
刘俊臣表示,下一步,工商总局将配合国家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改革安排,及时总结试点地区经验,进一步完善企业、个体工商户注销流程,加快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
银监会:对“僵尸企业”将实名制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表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上升主要还是表现在信用风险的暴露上,对于产能过剩的一些企业和“僵尸企业”,我们准备实行实名制管理,推动商业银行债务规模比较大并且有多家债权银行的客户成立债权委员会,由债权人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来集体确定对这些企业是增加贷款、稳定贷款还是减少贷款。
【长城网评】
清理“僵尸企业”是当务之急
按理说,“僵尸企业”应该没多少生存空间。然而,为什么劣的企业没有被淘汰,而且似乎活得挺滋润?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市场机制奈何不了。说来说去,还是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大包大揽导致要素配置扭曲,市场信号失灵。
不费力气就能吃到“偏饭”,哪个企业还愿意在市场上打拼?这些“僵尸企业”不但让财政资金打了水漂,还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土地厂房等宝贵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更严重的是,“僵尸企业”拖了经济调结构的后腿,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石”。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需要注意的是,“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当然,政府补贴之类的“偏饭”,肯定是要撤掉的。
“成功”企业也不能高枕无忧
《长短经》里说:“岂非随时设教沿乎此,因物成务牵乎彼。”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就事业要根据现实的社会条件,遵循变化规律审时度势。百事公司董事长卢英德也直言自己作为首席执行官的经验是:避免由“可靠老手”带来的虚假安全感。事实上,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所有的企业都身在其中,并不只针对所谓的“僵尸企业”。尤其是作为中国经济“顶梁柱”的上市公司,该如何身体力行实施“供给侧改革”,可能是这项新政能否顺利推行实施的重中之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345634.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