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分享什么是全球化。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7期,原文标题《全球化:进或退》,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不仅是衰退风险,更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秩序。过去几十年不断升级的全球化浪潮,有可能在这场疫情之后大规模退潮,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主笔/谢九

全球化:进或退

4月4日,新冠病毒大流行已蔓延至世界许多国家,图为苏格兰一名防疫人员喷洒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

又一次全球大萧条?

人类会再次迎来一场全球大萧条吗?就像上世纪30年代的那种。现在看来,全球大衰退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实了。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经济发出了最悲观的预测,认为疫情将造成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4月中旬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IMF表示,随着整个世界陷入大封锁状态,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动崩溃的规模和速度是我们一生中未曾经历过的。IMF预计,假设多数国家的疫情和必要防控行动在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2020年全球增长率将下降到-3%。这比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情况糟糕得多,2009年金融危机时全球经济增速为-0.1%。如果今年疫情持续更长时间,2020年全球GDP可能进一步滑落。

1月中下旬,IMF还预计今年的全球经济会出现反弹,大概增速为3.3%,还不到3个月,IMF对全球经济的展望就发生了惊天逆转,主要原因在于,疫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想象。

中国在1月份暴发疫情之后,当时国际上普遍预计疫情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只是带来产业链上的混乱,对经济的冲击只是短期和局部性的,所以IMF当时预计全球经济会比2019年更加乐观,对2020年的中国经济增速也给出了6%的预测。

但是接下来的疫情发展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疫情很快就扩散到全球,在中国疫情平稳之后,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迅速“沦陷”,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美国也没能抵抗住疫情的侵袭,继欧洲之后成为疫情暴发最严重的国家。截至4月19日,美国的确诊人数超过70万,死亡人数超过4万。作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一旦美国疫情暴发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对全球经济就将带来超出想象的冲击。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就已经出现衰退迹象。今年年初,美国经济学界的讨论重点是美国会不会进入衰退,到了现在,讨论的重点已经变成美国经济会衰退到怎样的程度,甚至会进入大萧条。

全球化:进或退

(插图 范薇)

疫情到底会对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呢?作为先打了上半场的中国,已经率先给出了一份初步答案。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数据,GDP大幅下滑了6.8%,而去年同期GDP增速为6.4%。从6.4%的增速转为下滑6.8%,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力有多大可谓一目了然。IMF对中国经济全年的预测只有1.2%。幸运的是,中国用两个月时间初步控制住了疫情的扩散,但在全球范围内,疫情还在升级,很多国家还处于刚刚暴发的阶段,即使不考虑后续的反弹,仅仅是控制住第一波疫情,就已经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作为当前全球疫情的重灾区,美国经济会遭受多大的冲击呢?由于美国疫情升级只是近期的事情,很多关键经济数据还没来得及公布,不过,以美国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先行指标,还是可以看出当前美国经济受冲击的严重程度,那就是失业率。

按照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3月底的那一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为300万人。美国在次贷危机期间,每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大概是70万,这也就意味着,疫情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远远超过了次贷危机。而到了4月初的那一周,领取失业金的人数达到了660万人,一周之内翻番。美国劳工部预计,4月份美国将有超过2000万人失业,失业率超过15%。这大致是什么概念呢?过去几年,美国的失业率大概保持在3.5%左右,15%的失业率意味着美国的失业数据已经爆表。在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失业人数大概是1400万,现在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大萧条时期。而2000万失业人口只是截止到4月底的预计,如果疫情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失业人数可能还会上升。

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意味着经济增速下降。以美国的历史来看,“二战”之后,美国出现过两次失业高峰,一次是2009年次贷危机,美国的失业率是10%,当年经济下滑了2.5%;再上一次失业高潮是1982年的滞胀时代,当年失业率超过了10%,经济下滑了1.5%。这一次美国的失业率飙升到15%,经济又会下滑到怎样的程度?

以美国如此高的失业率来看,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到底是衰退还是萧条?经济学界对衰退有比较清晰的定义,那就是连续两个季度GDP负增长,以此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基本上没有悬念,而到底何为萧条,经济学上并无明确定义,毕竟,人类真正面对的大萧条并不多见。经济学有个冷笑话,如果邻居失业了就是衰退,自己失业了就是萧条。以美国当前的失业率来看,失业的显然已经不仅仅是邻居了。

最可怕的是,没人知道这场疫情何时能真正结束。按照业内人士的普遍预计,即使第一波能够控制下来,随着将来管控措施放松,疫情再度反弹可能是大概率事件。疫情的这种特点,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就是,无论将来是否真的会出现反弹,出于谨慎原则,即使第一波疫情暂时得到控制,经济活动的复苏程度也会比较有限,如果将来真的出现第二波反弹,经济活动将不得不面临再度停摆的痛苦。美联储官员就警告,美国经济可能会面临长达18个月周而复始的停摆。

从疫情的最新发展来看,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除中国初步控制住了疫情外,大部分国家都还处于增长期,在欧洲,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死亡人数都已破万;日本虽然在疫情早期控制得不错,但是进入4月份以来,包括东京在内的多个城市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到4月16日,日本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印度和非洲等医疗条件相对较弱的地区,疫情开始出现恶化的迹象。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规模较大的发达经济体,还是增速较快的新兴经济体,都无法避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全球经济自然会大幅减速。

而更糟糕的是,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化之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之中,这就意味着,即使部分国家的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经济复苏的程度也会比较有限,因为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制造业中间品的获取,相当部分都需要其他国家供应,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完成。即使产品线能够恢复,还要面临下游需求不足的困境,尤其是在美国经济负增长的背景下,全球很多国家的需求都将凭空消失。全球大衰退甚至大萧条并不遥远,悬念只在于会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疫情能够得到及时控制,明年的全球经济应该会大幅反弹,按照IMF的预计,2021年的世界经济可能会实现5.8%的增长。但问题在于,明年的经济反弹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的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以及今年的低基数效应。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将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注定无法长期持续,在刺激手段消退之后,全球经济又将何去何从,这才是决定全球经济未来的关键。30年代大萧条时,罗斯福上任之后推行大规模刺激政策,美国经济在短期之内出现反弹,但是随着美国逐渐退出刺激政策,美国经济增速迅速放缓,尤其是1938年更是被称为大萧条中的大萧条,也被称为“罗斯福衰退”。直到“二战”爆发,大量的战时需求才真正拯救了美国经济。

全球化:进或退

1931年经济大萧条期间,德国的第二大银行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在储户的挤兑风潮中破产

全球化会退潮吗?

新冠疫情以远远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高速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是因为当前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程度,国与国之间大量而频繁的商务、旅游、教育等活动,为疫情的快速扩散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从当前全球的疫情地图来看,很多疫情重灾区都是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地区,比如美国的纽约州、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大巴黎地区、意大利的伦巴第大区等,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全球化对疫情的推动。

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当前很多国家都开始对境外人士入境、甚至本国人出境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封国”,曾经的地球村,现在已经在事实上分割成一个个孤岛。为了应对疫情出现的全球封锁,只是地理上的隔绝,还算不上真正的全球化退潮,随着疫情对经济带来冲击,甚至可能迎来世纪大萧条,真正的全球化退潮才会到来。人们对全球化带来疫情快速扩散,只是对全球化最表层的担忧,而更深层次的恐惧在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全球化的风险暴露无遗。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陷入麻烦,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经济上的各种保护主义将加速抬头。由于疫情带来生产能力下降,市场供给不足,有些国家为了优先保护本国需求,会对自身具有优势性的产品限制出口,这种保护主义在国际社会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也更容易实施,近期很多粮食大国宣布暂停粮食出口,就已经是很明显的逆全球化之举。对于那些粮食供给不足的国家,过去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采购才能满足本国需求,一旦国际市场关闭,这些国家将会面临轻则价格上涨、重则粮食严重短缺的危机。

更糟糕的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更多国家还会将其他国家的产品挡在门外,限制别国产品进入,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大伤害。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之后,经济大萧条的迹象初显,美国在1930年推出了一份关税保护法,也就是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这份法案对海外商品大幅加征关税,平均价税幅度高达18%以上。尽管当时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国际上多个贸易伙伴也明确表达了关切,但是时任美国总统胡佛还是通过了该法案。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全球不满,很多国家开始强力反击,提高关税,减少进口配额。这一次贸易保护的结果,使得全球贸易急速萎缩,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大萧条,19世纪以来的那一轮全球化高潮就此陷入停顿,这一次全球化大规模退潮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才重新缓慢恢复。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轮因为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很快露头。事实上,过去几年美国就已经开始举起了贸易保护的大旗,尤其是和中国的贸易摩擦持续了将近两年,直到疫情之前才稍有缓和。疫情暴发之后,中美贸易摩擦会走向何处,无疑又是悬念重重。

除了贸易保护之外,这次疫情开始让全球重新反思产业链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国最早暴发疫情之后,由于全球制造业对中国产业链的高度依赖,很多国家的产业都受到了明显冲击,随着疫情持续升级,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发现本国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全球化:进或退

2016年9月16日,位于上海购物中心内的苹果专卖店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是不是应该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布局产业链,而不是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而对于某些关键产业,即使本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从战略角度出发,是不是也应该让部分产业回流本国?如果这些想法最终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付诸实践,意味着全球化将出现更大程度的退潮。

疫情暴发之后,日本公布了一份经济救助计划,其中提到的“改革供应链”尤为引人关注,该方案计划从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拿出22亿美元,协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撤出中国或转移至其他国家。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也在4月初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表示为了鼓励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美国政府应该将相关的回流开支全部费用化,相当于政府为企业搬家买单。

当然,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帮助本国企业回流只是出于政府的想法,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会予以回应还是一个未知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和苹果公司。最近两年,特朗普政府和中国的贸易摩擦,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迫使美国制造业回流,尤其是美国制造业的旗帜苹果公司,特朗普多次喊话,要求苹果公司将生产线搬回美国,结果,就在去年6月份,中美贸易摩擦最紧张的时刻,苹果公司反而将美国本土的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了中国。苹果公司之所以不顾特朗普的反对,甚至宁愿承受高税收也要搬到中国,原因在于中国具有全球最成熟的产业链集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苹果产品的稳定生产,同时,中国也是苹果产品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最近几年,关于全球制造业撤离中国早就不是新闻,但实际上,国际资本向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转移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因为中国虽然逐渐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仍具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也很明显,更重要的是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很多跨国企业并不愿意仅仅为了寻找更便宜的劳动力而远离自己最大的销售终端市场。所以,过去几年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制造业转移,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这次疫情暴发之后,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牢不可破,疫情暴发之后,全球产业链重置的可能性还是很高,很多从前难以想象的事情,疫情之后就有可能发生。

全球化:进或退

2019年9月24日,深圳市康格科技公司的生产线工人组装电子烟零件

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重置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过去,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不足,比如特朗普希望苹果公司将生产线搬回美国,结果苹果反其道而行之。从历史上来看,每当国家进入危机时刻,政府的权力都会膨胀。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表示,面对经济大萧条,民众只能求助于政府这种权力实体。事实上,罗斯福政府的权力在大萧条以及随后的“二战”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这一次疫情暴发后,为了应对疫情和经济衰退,很多西方政府的权力都开始扩大,预计这种趋势短时间之内不会逆转,随着政府对企业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在疫情之后可能就可以实现。

从公司角度来看,过去跨国公司们考虑产业链配置,通常都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但是疫情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出于分散风险的需求,很多制造业产能可能会流向东南亚、非洲等全球更大范围,甚至回归本土。

从历史上来看,全球产业链转移原本就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即使没有政府的推动,市场之手始终在默默发挥作用。“二战”以来,全球产业链已经历了三次大转移: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日本和德国经济开始起飞;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和日本的传统低端制造业向亚洲转移,亚洲“四小龙”迎来腾飞的机遇;第三次是9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过去几年,第四次全球产业链转移潮其实已经开始,这也是难以逆转的历史趋势。对于中国而言,当然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在一夜之间全部转移出去,这并不现实,但从更长期来看,第四次全球转移潮叠加疫情的推动,产业转移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全球化:进或退

4月16日,日本政府将整个国家的紧急状态延长至5月6日,图为一家超市内的收银员在为顾客清算货款

全球化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吗?

过去很多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高度全球化的状态。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购买想要的商品,也可以将商品卖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资本在全球间大规模流动,跨国公司们可以到另外一个国家开设工厂,也可以投资甚至收购别国的资产;普通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旅行、留学甚至定居……总而言之,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如同前些年的那本畅销书所言——“地球是平的”。

在这种高度全球化被视为理所当然之后,全球化退潮甚至成为孤岛似乎已经成为难以想象的事情。如果从过去更长的人类历史来看,全球化其实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最近几年,全球化退潮早就开始暗流涌动,而率先退潮的,正是人类历史上曾经主导全球化的英国和美国。

全球化有利于提高参与国家的整体福利,这似乎已经成为常识,但事实上,最近几十年,全球化的弊端开始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人们可能夸大了全球化的好处,而忽视了全球化的弊端。

全球化早期的弊端主要体现为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现象,但是,由于这些国家的话语权较低,所以对于全球化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也开始意识到全球化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比如美国就一直认为全球化抢走了越来越多美国人的饭碗,美国制造业衰落就是全球化的恶果,所以最近几年,发达国家率先开始了逆全球化。

2016年,英国“脱欧”吹响了这一轮全球化退潮的号角,当年英国选择“脱欧”,主要就是担心在欧盟一体化的背景下被拖累。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的经济差等生越来越多,英国不希望被强行捆绑在一起,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一体化背景下,欧盟公民可以很方便地移居英国,在很多英国人看来,大量移民抢占了英国民众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英国的福利负担,尤其是最近几年大量难民开始涌入欧洲,更是增添了很多英国人的恐惧心理。多重因素之下,英国选择了“脱欧”,成为近年全球化退潮的标志性事件。

紧随英国之后,美国也开始逐渐退出全球化。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成为美国的战略选择。特朗普不仅和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欧洲等传统盟友也难以幸免。同时,美国频繁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和协议,其中包括奥巴马时期全力打造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退群”成为特朗普时代的常规操作。

全球化:进或退

4月16日,英国皇后公园内的一家面包店向附近社区医院提供餐食,并且经营送货上门业务

从全球化的历史来看,全球化一方面是市场的自然选择,但同时更是大国的刻意推动,如果没有大国的推动,全球化当然也会向前发展,但最终只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因为国与国之间的障碍和壁垒,完全依靠市场化是无法清除的,在一个国家内部,市场之手偶尔会失灵,这个时候需要政府的干预,在国际化的问题上,市场失灵是常态,更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尤其是超级大国的推动才可以继续前进。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全球化高潮,两次全球化的兴起都是依靠当时头号大国的强力推动,而当全球化的红利对自身越来越少,甚至负面效应越来越多时,当初推动全球化的大国,最终成为退潮的先锋。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施自由贸易而不是保护主义更符合英国的利益,加之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关于市场之手、劳动分工和比较优势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也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所以,英国在当时成为全球化的最要推手。

从曾经的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英国在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该法案在英国长期存在,主要是为了通过高关税限制外国粮食进口,保护英国本土的地主和农民阶级,也是英国长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废除《谷物法》在英国掀起了热烈讨论,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就曾经为保存还是废除《谷物法》展开激烈争论。直到1845年爱尔兰发生饥荒,英国出现粮食危机,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此时才终于为废除《谷物法》找到了足够的理由。《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英国的国家利益从农业转向工业,第一轮全球化开始进入高潮。

当时一位名叫科布登的国会议员是英国自由贸易的旗手,他主动提出单边降低英国关税,并和当时的主要贸易伙伴推出最惠国待遇等自由贸易举措,有力推动当时的全球化贸易。对中国人来说,历史书中耳熟能详的鸦片战争,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或其他商品,要求清政府打开通商口岸,享受最惠国待遇等等,正是当时全球化贸易高潮下的一个侧影,只不过是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参与了全球化。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轮全球化开始进入低潮,全球贸易额大幅萎缩。同时,“一战”期间为了保护本国的黄金,各国纷纷限制黄金出口,金本位无法维系,也使得国际贸易秩序崩溃。“一战”结束后,英国试图重新担当起自由贸易的旗手,标志性事件就是1925年正式恢复了金本位,而且将价格和“一战”前挂钩,这一举动当时被凯恩斯极力反对。结果后来事实证明凯恩斯的反对极富先见之明,因为英国的综合实力已经大幅下降,根本无力维持金本位,短暂恢复了6年时间后,1931年英国不得不宣布放弃金本位,也就此放弃了自己全球化领导者的地位。加之当时大萧条已经到来,美国实施关税保护法引发全球反击,全球开始贸易保护,这一轮全球化基本宣告终结。

全球化:进或退

2016年,英国“脱欧”吹响了这一轮全球化退潮的号角

第二轮全球化的到来要等到“二战”结束,美国成为这一轮全球化的旗手。长期以来,美国在外交事务中一直恪守“门罗主义”,将自己的利益范围划定在美洲大陆,孤立于欧洲旧世界之外。“一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实力虽然已经大幅上升,但对参与全球事务没有太大兴趣。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在美国国内遭遇了强烈反对,威尔逊总统也被很多美国人视为背离了“门罗主义”,即使在国际联盟成立之后,美国国会也没有批准美国加入其中。

但是到了“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折,因为传统的欧洲强国已经成为一片战争废墟,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头号强国,美国认识到,只有站出来主导全球化才最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在英国主导的第一轮全球化落幕之后,第二轮全球化在美国的推动下开始启动。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的方案击败了英国代表凯恩斯,最终按照美国人的设想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当时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1947年成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就是世贸组织的前身。正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打造了“二战”后全球化的主要框架,这几大组织直到今天还是全球化的主要管理机构。

除了打造国际机构,方便美国通过这些机构更好地管理全球化,美国自己也开始大力降低关税,告别30年代的贸易保护主义。“二战”之后,美国的关税水平大幅降低了20个百分点,为美国开展全球贸易打下良好基础。美国还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战后的欧洲大力援助,彻底抛弃了此前孤立于欧洲旧世界的想法。

正是得益于对全球化的大力推动,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全球超级霸主的地位。但是,随着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之后,美国将本国的制造业衰落、工作机会流失归罪于全球化,对全球化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早在特朗普上任之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已经开始抬头。奥巴马时期曾经力推TPP,希望绕过现有的WTO机制另起炉灶,将中国架空于全球贸易体系之外。因为在当时的美国政府看来,中国是现有WTO机制下的最大受益者,所以美国必须打造更有利于自身的新规则。不过,特朗普上任之后,连TPP这样的协议都被抛弃,干脆通过最直接的关税武器来实施贸易保护,全球化退潮的速度越来越快。

而随着这一次疫情暴发,全球迎来堪比30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全球化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潮期。对于全球化的前景,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曾经提出过一个不可能三角的理论,他认为,在超级全球化、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之间,一个国家只能三选二,不能实现全部三项。

当前全球化的困境,似乎越来越验证了这个不可能三角。未来的全球化会走向何处?全球当然不会退回到孤岛状态,但是,国家主权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全球化:进或退

4月15日,位于迈阿密的一家缝纫工厂为医护人员生产防护服

中国将如何面对全球化退潮?

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化的红利功不可没。上世纪80年代开放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开启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大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制造开始销往全球,迅速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可以说,在这一轮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成为最大的赢家之一。反过来看,如果这一轮全球化开始退潮,中国也将成为遭受冲击最大的国家之一。

根据刚刚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中国GDP增速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叠加全球化退潮,中国经济面临的考验可想而知。对中国来说,想要减轻全球化退潮带来的冲击,一方面要尽量减缓全球化退潮的程度,同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挖掘内需的潜力。

80年代初,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吸引外资,先后开放了深圳、珠海等多个经济特区,大连、天津等多个港口城市,随后将开放范围扩大到长三角、珠三角。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给予了外资很多超国民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地等等,正是在多重吸引之下,中国成为全球资本的热土,奠定了全球制造工厂的地位。

随着中国逐渐度过了资本短缺的阶段,外资在中国享受的税收优惠逐步被取消。到了2010年底,我国内外资企业的税制实现统一,外资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基本终结。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增速开始慢慢放缓,以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个指标来看,过去经常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最近几年的增速放缓至个位数,有些年份甚至负增长。

随着这一轮全球化退潮,全球产业链的配置将重新洗牌,对于中国而言,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在这种战略性时刻,中国需要具有二次开放的决心,尤其是对那些能够大量解决就业的国际资本,中国可以考虑给予更多的吸引政策,以此稳定甚至提升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在全球化退潮中转危为机。

从外贸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大衰退,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抬头。对于中国而言,可能需要在双边和多边区域自贸区上寻求突破,以此减缓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去年11月,由东盟十国最初发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参与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结束谈判,除了印度暂时退出之外,其余15国表示力争在2020年签署协议。RCEP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全球人口,以及30%的全球GDP、贸易量和投资总额。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这样的多边自贸协定是中国突破贸易保护的重要途径。

全球化:进或退

4月15日,疫情导致美国学校停课,图为路易斯维尔的一家学校教室内,老师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学

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对中国经济而言,更紧迫的是挖掘内需潜力,尽量减轻外部因素的冲击。挖掘中国的内需潜力,主要是提升民众的消费水平,而不是重走投资老路。从短期来看,投资虽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带来的后果就是产能过剩,这种模式在过去已经被证明越来越行不通,短期应急或许尚可,但长期来看终究要向消费型经济转型,唯有如此,才是中国经济抵御国际化退潮的出路。

从经济学来看,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不舍得消费,必然会带来储蓄率上升,大量的储蓄最终会转化成投资,大量的投资必然带来产能过剩,当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就需要依靠国际市场,当国际市场大门关闭,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陷入麻烦。长期以来,由于民众不愿意大力消费,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始终保持在40%以上,为全球最高,全球平均水平大约为20%。中国人偏爱储蓄,除了传统文化影响之外,重要的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导致民众对未来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有短期之内稳增长的手段,更要有长期结构转型的勇气,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借此危机完成转型,不仅能摆脱全球化退潮的影响,更有可能在下一轮新的全球化浪潮到来时占据更多的主动。

如果放在更长远的历史空间来看,这一次全球化退潮,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就此归于沉寂。从历史上来看,全球化潮起之后就会伴随着潮落,而潮落之后也还会再有潮起。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轮全球化,就是在英国主导的第一轮全球化退潮之后,由美国再度推动的一轮更大规模的全球化。这一轮全球化退潮之后,也不排除将来还有再度兴起的可能。悬念在于,主导下一轮全球化大潮的,将是哪一个国家?

从前两次全球化大潮来看,主导全球化的都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经济体,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对比当前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无疑是潜在人选之一。

以当前中国的综合实力来看,当然还没有主导全球化游戏规则的能力,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还不到美国的七成。以美国主导全球化的历史来看,在“一战”之后,美国其实就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但是美国仍然恪守“门罗主义”的传统,并不急于主导全球事务,直到“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头号强国,才开始主动站出来,担任了这一轮全球化的领军人物。

以中国当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新一轮的全球化,那么未来呢?过去几年,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学界有一个热门话题,那就是中国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按照美国一些经济学家的算法,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也就是重新计算汇率之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这种算法当然并不能当真。一个更普遍的算法是,如果中国GDP每年比美国高出3%,中国经济总量大约在2032年超过美国,如果中国GDP增速每年比美国高出2%,这一时点大约对应着2040年。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保证每年的GDP都可以超过美国。从过去几十年来看,中国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但是疫情暴发之后,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今年一季度经济更是出现罕见的负增长,将来等待中国经济的命运,到底是会成功超越美国成为头号经济体,还是像历史上众多曾经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样,在中等收入陷阱面前无法跨越?

这一轮全球化退潮,对于中国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从短期来看,中国曾经享有的全球化红利可能会越来越少,经济增长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战略上逐渐收缩,如果将来第三轮全球化到来,也意味着中国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343801.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

(0)
创业小编创业小编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7月23日 16:18
下一篇 2023年7月23日 16:19

联系我们

QQ:95107643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邮件:951076433@qq.com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