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正排队体验“淘咖啡” 见习记者 楼楠 摄
四天前,在淘宝造物节上,阿里的无人零售“淘咖啡”2.0版正式揭开神秘面纱。作为杭州首家无人零售的“样板”,“淘咖啡”很快吸引了众多顾客的眼球。
从2016年12月5日,亚马逊推出线下实体超市Amazon GO起,“无人零售”的概念就火了。紧接着,罗森、7-11、全家等五家便利店都纷纷引入无人收银台与电子标签,加入无人零售的大军。
6月初,一家叫“缤果盒子”(Bingo Box)的无人便利店登陆上海,号称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可规模化复制的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7月8日当天,一家名为“Take Go”的无人智能店宣布经过试营业后也正式亮相上海。
随着阿里、娃哈哈等巨头的加入,无人零售这一概念很快成为众人热议的对象,更有自媒体发出“再不努力,以后你连售货员都没得做……”的感慨。值得思考的是,现在的无人零售智能程度到底如何?它真能成为传统零售的终结者吗?
无人零售体验:虽然方便,但不省力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TAO CAFE淘宝会员店”前,这里排满了前来体验“淘咖啡”的顾客,而“淘咖啡”的面积仅200多平方米。
“淘咖啡”的整个自助购物流程是:第一次进店,消费者需打开“手机淘宝”,扫码获得电子入场码,同时签署数据使用、隐私保护声明、支付宝代扣协议等条款,然后通过闸机,开始购物(后面就不用再掏出手机了);接着选货,在商店内用户可以随意拿起任何一样商品,或者在餐饮区点单,和日常购物并没有什么区别;最后支付,离店前,用户必须经过一道“结算门”,它由两道门组成,当第一道门感应到用户的离店需求时,便会自动开启,几秒钟后,第二道门开启,此时“结算门”已经完成了扣款,然后,旁边的提示器会发出语音提示:支付宝共计扣款XX元。
进入“淘咖啡”,映入眼帘的是货架、餐饮区、休闲区,由于餐饮区和休闲区占比较大,零售区目测只有店面的一半,货架上的商品也很少,以淘宝内部的公仔、玩偶以及文创产品为主。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店内购物的消费者,发现他们都是为了体验无人零售的新模式才进店消费的,且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
“太方便了,感觉以后都不用排队收银了。”傅女士在“淘咖啡”买了一个公仔,她觉得这种新型的购物模式很适合年轻人,“每次周末去超市购物,结账时都要等很久,但是刚才大概只等了六七秒钟的样子,很快。而且对于我们来说平时也已习惯用手机消费了,所以这种方式并不复杂。”
除去尝鲜的心理,也有人认为这种购物模式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方便。“整体购物下来感觉还不错,但是没想象中的方便,现场会有很多工作人员把规则跟你说好,比如刚才在买咖啡的时候有个可以测试取餐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要对着那边几秒才可以,她如果不说我也不知道。”吴先生是在电商公司上班的白领,他认为这种无人零售的购物模式看似方便,实则并不随意,“我认为购物是一件很随意的事,但是这种无人便利店反而给我一种‘我要按着你的规矩来’的感觉,比如进去要干嘛,出来要干嘛,正常购物不会给你设定这样的规矩。对于大型超市需要排长队的消费环境来说会方便一点,但如果我只是想买一样或者少量的商品,这样的流程就有些繁琐了,还不如拿出来扫一下呢。”
省去人工成本,无人零售成本不低
在此前的公开视频中,“淘咖啡”的技术工程师纷纷扮成顾客,用各种奇葩的方式在无人便利店内购物,他们分别尝试了把商品放进书包里,塞进裤兜里,多人拥挤在一个货柜前抢购爆款,戴墨镜,戴墨镜+戴帽子等7种极端购物场景,主要目的是测试无人支付系统在极端场景中的识别率。
值得注意的是,无人便利店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以“淘咖啡”为例,其应用的技术是一整套无人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三个体系: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学习系统,主要解决开放空间里消费者的识别问题;第二个是结算意图识别和交易系统,商品识别就在两道“结算门”之间完成,至于使用的是RFID还是机器视觉技术,目前尚不得而知;第三个是目标检测与追踪系统。在持续追踪消费者时,体态识别比人脸识别可行性更高,不易跟丢,这主要是靠多路摄像头。
目前来讲,无人便利店基于三种技术形态,第一种是高大上的视频识别、生物传感器,对标产品有Amazon GO、深兰科技的Take Go;第二种是RFID零售应用,对应的是缤果盒子;最后一种是传统的二维码扫描,对标的便是便利蜂。
据全天候科技报道,Amazon Go目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一是当店内要追踪的人数超过20时,系统会出现故障;其二,因为亚马逊受RFID和感压层板的局限,顾客将取下的商品再放回货架时,如果位置移动得太大,也会影响追踪的准确性。
天若科技CEO陈维龙也曾表示,无人售货便利店中用到的图像识别系统在小范围场景中比如10平米、100个商品品类、2个用户,和高资本、技术投入下,准确率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要进一步扩大,则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深兰科技是一家2014年成立的为“全球范围传统零售智能升级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科技型创业公司,其创始人陈海波表示,目前深兰科技已经在部分技术上领先亚马逊这样的巨头,但是任何一种人工智能系统都需要大量数据的训练,需要时间完成训练和自我学习,起初由于时间较短,欠缺训练,可能会出现漏洞和失误。
陈海波认为,新零售就是要解决零售业“两高一降”的根本痛点,且根据《2016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招商证券》显示,房租是便利店成本上涨率最高的一部分,但是无人便利店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从陈海波向全天候科技提供的数据看,改造一个类似全家的门店成本在10万元以内,再加之频繁遇到BUG(漏洞)、升级、更换,其技术成本并不少,而以月薪5000元计算,两个店员一年的工资也就10万左右。可见无人便利店虽然省了人力成本,却提高了普通便利店不存在的技术成本。
有调查显示,中国零售网店约350万家,其中KA卖场(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约2700家,hyper market(世纪联华、华润苏果、红旗等超市+小型百货)约2万家,supermarket、minisupermarket、CVS等约15万家。而在剩下的、庞大的实体零售网点中,“夫妻店”占据整个零售业态约60%的份额,这些店且基本存在于3-6线市场。对于占据半个零售业的“夫妻店”来说,这样高成本的技术支持还不如相对比较低的人工费来得实际。
无人零售的智能化和信用化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现有的无人便利店只是少了位收银员,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无人”。传统便利店原有的货物大小中转、大小仓储、本地经销商供应、单店店务(理货、上架、盘点、录入、清洁)这些工作都无法摆脱人工,物流、仓储、店面管理很长时间都处于并行状态。
而在无人看店的情况下,商品的折损率和偷盗率会不会随之上升?从前段时间共享单车的经历中可见一斑。而与传统便利店相比,现有的无人零售尝试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售卖的产品都是不需要额外的人力来服务的,主要集中在饮料、食品、常用日用品等快消品品类。至于强调体验的商品,或者购物过程复杂一点的商品则无疑难以实现无人零售,比如占连锁便利店比重较大的鲜食产品以及收银员导购日常推荐的产品。而恰恰,这些需要人的项目和服务又是其利润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陈海波曾表示,“要真正走向新零售,绝不是依靠现在的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扫码方案,或者‘线上、线下融合+物流’的方案,最终是要真正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零售的无人化、智能化和信用化,深兰科技就是要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新零售。”而无人便利店要达到其口中所描述的“无人化、智能化、信用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343276.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