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跟大家介绍一下互联网金融APP产品的优化过程。这不仅是一个优化过程,更像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整个过程是通过对公司现有产品进行优化研究得出的,研究优化的对象是公司现有线上的p2p产品,但我认为整个优化过程可以适用于任何互联网产品的优化。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达到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一、发现问题
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起因,而“优化”的起因是需要进行监控、调查或对比的,有了这些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衡量出什么时候什么内容才是问题。
怎么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这一过程中我们使用了3种手段:
- 可用性调查;
- 协作启发式评估;
- 数据衡量反馈。
这3种发现问题的手段,基本可以发现目前产品中能想到的所有层面的体验问题(用户层面、专业层面、数据层面)
可用性调查干啥的?
可用性调查是基于用户的调查,直观反馈出用户的感受,适用于系统的整体使用的评测,缺陷是反馈的问题内容不够详细。
可用性调查是在对用户的真实调查计算分析后,进行衡量现系统可用性问题大小程度的一种手段。可用性调查是目前各大厂均在使用的可用性评测手段之一,也是首选。
可用性调查使用的是“系统可用性量表”进行的, 量表由10个题目组成,包括奇数项的正面陈述和偶数项的反面陈述,要求参与者在使用系统或产品后对每个题目进行按强烈反对(1分)到非常同意(5分)评分。最后得到的分数通过计算分析来评判现系统的可用性级别。
【系统可用性量表】具体介绍:http://www.woshipm.com/user-research/620426.html
协作启发评估干啥的?
协作启发评估基于的专业角度进行的评估,遵守的是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适用于整个系统或系统中某个功能流程的评测和问题大小的评估,缺陷是无法判断出真正用户的想法。
协作启发评估是京东团队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的修改和演变,整理出了21条可用性原则。在对准守21条可用性原则的情况下,使得其他同事变成专业的交互专家角色来评测现有系统内容,评估衡量现系统问题。
具体内容参考:http://www.woshipm.com/pd/1627682.html
数据衡量反馈干啥的?
通过数据的表象和对比来衡量现内容的问题,适用于流程、页面、AB测试等。这里的数据包括:业务数据和交互流程中数据,业务数据一般用于发现问题比如转化、留存、流失等等,交互流程数据一般用于分析问题比如点击、停留、热视图等。
这三种发现问题的收手段在不同情况下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单独使用时一般作为发现问题时使用,配合使用时一般作为分析问题使用。
二、分析问题
这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就是要知道,这个问题具体他是什么?它在哪出现的,问题有多大?怎么分析问题?
第一步 我们要知道在帮助谁解决问题?
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也叫人物模型,能够代表具体个人。它们并非现实中的人,而是从对真实用户的观察和研究中直接合成而来的。
用户画像就是用户的化身,用户画像可以把设计、产品和开发团队的同理心聚集在用户目标周围,让整个团队更准确的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目标问题。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用户画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用户行为是什么样的?他们怎么思考?他们的预期目标是什么?为何制定这种目标?
第二步 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做了什么或要做什么?
用户使用体验地图
什么是用户体验地图?就像打仗需要地形图,体验提升的战斗也需要一个蓝图来规划和指引。
用户体验地图(Experience Maps)也被称为使用者旅程图(User Journey Map)。
用直白的话来解释下:用户体验地图就是通过一张图,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特定用户的视角出发,记录从用户来到你的产品到完成目标离开的全部过程。
它包括:用户在这个场景中的触点、行为、痛点、爽点、以及内心OS。
通过直观地了解:用户如何使用自己的产品?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整体感受,帮助我们寻找新的机遇去建立更好的用户体验。
它的价值是什么?
除了上面所说优点,用户体验地图对团队还有以下价值:用户视角、全局思维、达成共识。
(1) 用户视角
很多产品工作人员都有一个通病,习惯性的沉浸在自己的逻辑世界中,以工作者的视角去做产品功能,从“我”的目的是什么,“我”有什么东西出发,然后把功能罗列上去。
一顿操作猛如虎自嗨的去设计,以为用户就会在这个规则完成任务,其实用户一脸懵逼,甚至想卸载了你。
如果运用体验地图,参与者需要切换成用户视角、小白模式去看产品体验问题,去观察用户在整个路径中是如何满足自己目标的,以及在满足自己目标时,是困难还是容易的,而不只停留在主观的自嗨。
(2)全局思维
身为设计师或产品经理,对“体验优化”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大家往往单纯从产品功能出发,通过数据或用户反馈层面的依据,割裂地去看每一个模块。
这样做的问题就在于:很难做到整体系统的提升体验,一直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优化中,被问题牵着鼻子走,不能从全局视角出发,发现更多的潜在机会点。
而体验地图可以把我们拔高一个视角,以更全局的思维去看待用户使用流程,从而把握节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轻重缓急的进行体验优化。
(3) 达成共识
由于团队角色不同,PM更关注在KPI的压力下自己的需求有没有排进去,RD更关注突显自己能力的技术实现,UE们更关注功能体验和美观程度,老大们会拍脑袋说竞品有了XX功能我也要……
在这种多角色易冲突的环境下,想要做一个人人都认同都支持并全力以赴的决定,并且持续保持平衡太难了。
所以,只有各角色成员亲自理解了用户,参与到体验地图绘制中,才能去感受到那些让用户紧锁眉头的操作,风中凌乱不知往哪点的食指,说出“卧槽”后懵逼中努力探索解决方案的体验……
而不是每天对着冰冷的屏幕只关注着个人利益,和“我觉得”的主观认知中。
使大家更能同理心的去看待用户体验问题,充分的达成共识,拧成一股绳去高效推进项目。
更多介绍查看:http://www.woshipm.com/pd/2165337.html
第三步 寻找机会点制定目标
怎么寻找机会点?
一个福特汽车的故事,福特在造车之前曾问过用户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用户反馈说”想要一匹特别快的马”,后来就有了福特汽车。
所以用户真的想要马吗?有的时候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想法、眼界或涉足的领域只允许他们这么想,我们必须以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它,得到用户真正的需求,找到机会点。
评测报告
评测报告是一种能找到真正机会点并可以记录问题点的方法,报告内容有漏斗转化流程图、功能模块流程和页面,分析时个内容会有数据跟随其中包括,流失、停留、点击等。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比较看重个人能力和思考方式的,因为设计师的能力或思考方式的不一样,最后得到的最终解决方案就不一样,再加上每个产品的用户也不一样,所以方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差异。
但最终的方案都是需要进行衡量对比的,通过数据的观察对比对更改后的方案进行一定的衡量,这里需要有时间的把控、客群的把控等。具体过程就不在这里过多的介绍了,以后有机会在分享个人的一些方法。
四、结语
优化的过程和方法不是固定流程走下来的,不同情况的优化需要在不同的过程节点进行穿插交替结合使用的,大家自行摸索。
以上过程方法都是工作中总结出的,咱也不知道说清楚没有,对大家有没有啥帮助或启发啥的,咱也没公众号,微信也不想留,有啥需要探讨的或想吐槽的就留言吧,我也不一定看、看了也不一定回~ 就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342189.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