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总是在以自己的视角看对方,以为对方能猜得透自己,以为自己付出的比较多,以为自己是牺牲和容忍最大的那一个。
请你先思考这个问题“你对伴侣极其行为的判断是如何影响你们的亲密关系的发展进程的?”
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的抽丝剥茧的分析你们在恋爱和婚姻中存在哪些认知错误和知觉偏差,以及这些偏差是如何影响你们的关系的。
其实,第一印象已经有认知错误了
第一印象有多重要?研究表明,第一次谋面的印象如何,会持续影响接下来几个月的判断。
比如你在初次交往时十分厌恶某人,那么就会下意识的回避与他作进一步的接触,你的这种厌恶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
即使发现了新朋友的其他特点,第一印象还是会持续的影响着我们的评价。
研究者在对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们最初形成的印象在9周后仍继续影响着彼此的情感。
可想而知,有些第一印象是敏锐和正确的,而且会一直持续。有时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就能明辨善恶好坏,如果判断正确就无需改变最初的知觉。
另一方面,即使第一印象是错误的,也仍然会相当顽固的继续存在。
自遇见的一瞬间起,这里的瞬间指二十五分之一秒,这就是辨认陌生人的面部表情是否愤怒所花的时间,只要39毫秒。
在约十分之一秒的更加耐心的考虑后,人们就能判断出陌生人的长相是否有吸引力、有多么可爱、是否值得信赖,这个判断的准确性和仔细审视该陌生人的面孔一分钟后所得出的完全一样。
而只要观察该陌生人和异性5秒钟的聊天,人们就能确定他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
你有没有通过一个人的外表穿着打扮来判断其社会身份和地位,进而产生不同的认知偏差。
比如给你看一个小女孩的录像,她所在的背景是破旧的水泥墙和暗黑狭小的房间,另一个场景则是宽敞的豪宅。
理所当然的会认为她处在第一个场景下时,是个贫穷的小女孩,而第二个环境则代表她家境富有。
那么,在这种第一印象的影响下,你认为她的智商如何?研究者研究了不同被试在面对同一录像时的不同反应。
结果显示,在第一印象判断小女孩为富二代的情况下,人们认为她的智商较高;而判断她为贫困之人时,人们则专注于她所犯的错误而认为她智力水平较差。
放到亲密关系中也是一样的,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人,会根据对方的穿衣和所处环境来直观的判断对方,财富往往会增加好感度。
两个一见钟情的人在陷入爱情时就会沉溺于对方给自己带来的第一感觉,之后所有的发展都倾向于为第一感觉服务,让他们自己相信遇到了真爱。
就算是后期的相处中发现了第一印象是错误的,他们也会选择忽视这些错误。
比如当你和伴侣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就会对自己感到非常自信,你以为你对他了解的越来越多,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理想的爱情关系中,你在寻觅什么?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伴侣热情而诚信、忠诚而多情、俊美而活泼、富有而强大。
人们对爱人的满意度取决于他接近这些理想的程度。但人们得到的与理想中的却总有些差距。那么,人们究竟要怎样才能与爱恋自己的人快乐相处呢?
一种方法是对自己的伴侣构建善意和大度的认知,突出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缺陷。
人们经常以积极错觉来判断自己的爱人,尽可能的用积极眼光来描述伴侣。这种错觉混合了对伴侣现实的认识和理想化了的知觉。
他们并不会忽视伴侣真实的缺点,只是认为这些缺陷并不如其他人认为的那么重要。
例如,满意的夫妻都认为伴侣的缺点是局部的、有限的瑕疵,远不如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重要和有影响力。
他们还认为伴侣的积极品质非常特殊,比他们的缺点更为罕见、独特,而缺点则是人们普通存有的陋习。
所以,忠诚的爱人往往了解所有的实情,但作出的解释却与众不同。
他们将伴侣理想化,比其他人更积极的评价伴侣,甚至比伴侣对自己的评价还更为积极。
对爱人持有这么高的看法是否会带来危险?如果伴侣不符合这样积极的评价,是否必然使人沮丧。
答案取决于积极错觉与现实的不符合程度有多大。如果人们硬要自欺欺人,在伴侣身上虚构出令人期待的品质,结果注定是要幻想破灭的。
新婚燕尔的夫妻如果发现伴侣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其美满情绪会日益增加。
另外来看,如果人们了解伴侣各方面的情况,但却能以一种善意的、大度的方式来进行诠释,这样的错觉就对亲密关系十分有益。
将自己的伴侣理想化,人们就会先入为主地以一种积极方式来评价伴侣的行为,更愿意致力于维护好自己的亲密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被自己认为如此称心如意的伴侣所爱,毫无疑问会增强我们的自尊。
我们能慢慢地让伴侣相信,他们实际上正是自己所信任的最优秀的人,因为我们的高度评价也会提高他们的自尊。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化的爱人形象总是和更多的满意、爱情、信任和持续的亲密关系联系在一起。
此外,保护自己免遭幻想破灭的聪明办法就是,随着对伴侣了解程度的增加,不断调整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期望。
这样,对伴侣的期望标准就能最切合伴侣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就能随心所欲的决定伴侣已拥有的品质正是自己所期待的。
归因影响你们的关系
观察者效应
伴侣之间总嫌弃对方不让着自己,不了解自己。其实这是源于一种观察者效应。
就比如说你今天心情不好,你觉得对方应该能理解你,应该直接看透你的心来安慰你,所以你觉得自己表现的如何暴躁、如何无理取闹,对方都应该能理解你。
反过来,当对方表现出暴躁的情绪时,你会认为他这是怎么了,怎么脾气这么大,而没有像你理解自己一样去理解对方。这就导致你们出现争吵.
双方都以为对方会想自己一样看问题,没有意识到对方和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们想避免争吵,想要发展一段健康又持久的亲密关系,就该多学学包容对方身上的缺点。
自利偏差
尽管伴侣彼此之间有真爱,也可能出现自利偏差,欣然的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
事情顺心时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而情况变糟时则喜欢寻找外部理由。
因而,虽然伴侣们不会告诉对方这一点,但是当双方如胶似漆时,则常常认为自己居功至伟;
当双方反目成仇时,则认为自己仍无可厚非。这一现象有意思的地方是,人们都能估计到他人的自利偏差,而看不到自己也会有偏差。
大多数人都能轻易地认识到别人对功劳过分的自居,对失败苍白的托辞;但却自己类似的、自利偏差式的认知明智而准确。
其部分原因是即使自己的善良意图没有实现,人们对此仍有清醒的认识,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判断他人则仅仅依据他们的行为,完全无视他们行动的意图。
看看这一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设想郭靖上床睡觉时想到:“我敢打赌明天黄蓉躺着床上看到早餐时肯定很高兴”。
他打算为黄蓉做点什么,并未自己是个体贴周到的伴侣而沾沾自喜。
但当他睡过了头,不得不飞奔去上班,根本没有任何善意之举,却可能仍然感觉良好:毕竟自己有颗为对方着想的心。
相形之下,黄蓉只能从郭靖的行动来评价他;她又不会读心术,怎么能懂他心里在想什么,因为这里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郭靖的好心好意。
信息来源的不对称使郭靖认为自己是未比黄蓉所能得到的更要体贴的伴侣。
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心里为恋人做了一些事,或者你有做事的意图,但对方根本没有察觉,只是在你心里你已经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了,希望对方能感受到,即使根本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你为对方做了很多。
你会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个最好的伴侣,是对方所能找到的最好最体贴的伴侣了。说白了,内心是个戏精。
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使得人们对事件习惯性地做出自利式的解释。
事实上,如果伴侣认为他们非常亲密,存在于彼此的自利偏差就比其他人相处要少得多。
尽管如此,在幸福满意的亲密关系中仍存在自利偏差。
特别是发生争吵时,夫妻都倾向于认为争吵时对方的错,如果发生了婚外情,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风流韵事不过是无伤大雅的逢场作戏,但却认为对方同样的出轨行为伤风败俗、令人痛彻心扉。
双方的归因模式
人都是自利的,所以通常会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而对对方的错误抓住不放,对于同样的错误,不会同样的原谅爱人。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很好相处,但对方有时很难相处。所以第三个因素是双方共同的归因模式。
幸福的恋人对伴侣行为的归因都是能改善关系的,认为伴侣的积极行动都是刻意的、习惯的,认为他们的错误和过失是偶然的,会淡化对方的过失;
而痛苦不满的伴侣则反其道行之,认为对方的刻薄和缺点是故意的、习惯性的,而好的方面却是偶然的。
也就是说幸福的情侣以君子之心来衡量彼此,而烦恼的情侣则以小人之心衡量彼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310865.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