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组织曾对可用性作出如下定义: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效率、有效性以及用户主观满意度。
效率指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与完整程度同所使用资源之间的比率。
有效性是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
用户主观满意度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度和接受程度。
让我们回到前文提到使用搜索引擎的那个场景。在打开网页的一瞬间第一眼就看到了搜索条,随后轻松找到了想要找的资料,简洁的界面和流畅的体验让你觉得舒适又便利。这一切都是源自产品良好的可用性。
可用性的评价指标
如何评价一个产品是否具有可用性呢?最普遍采用的是尼尔森提出的五个指标。
1.易学习性
顾名思义,这是指产品是否更易于用户学习、用户为达到某种目标是否要付出很多努力。易学习性排除了初次使用的情况,而对于新手初次使用产品的情景而言,则需要用产品可猜测性进行衡量。
2.交互效率
它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是否能高效地完成某项任务。例如,为了在网站之中找到某个信息,重复的点击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迷失感。但如果增加一个网站地图,网站的结构就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网站的交互效率和可用性可能会因此得到提升。
3.易记性
当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使用过某产品时,是否还记得它要如何操作呢?这就涉及到产品的易记性。如果用户每次使用某产品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回忆和学习,那么没有人愿意使用它也是在情理之中。
4.出错频率和严重性
这一指标又可以细分为用户操作错误和错误的严重程度。用户操作错误可能是基于正确的意图,但发生了误操作;也有可能是用户在一开始对操作方式的判断就发生了错误。同时,错误也有不同的严重程度,小的错误可能只是一个不合理操作,只会让人感到一点麻烦,但大的错误可能会对用户完成任务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无论发生了何种错误,都会对产品的可用性造成负面影响。
5.用户满意度
它代表个体在使用产品中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用户满意度不仅仅意味着产品是否会带来良好的外观体验,它还包括用户的操作体验。这也就是说,这一指标会受到上述四个指标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用户满意度的涵义超越了产品可用性本身。例如,尽管同样是杯子,它们的喝水功能没有差异,但美观的配色可能会让用户在喝水的时候从心底生出淡淡的幸福感。
在人—机匹配中,为了做到使人和机器都能各地其所、彼此适应。可用性研究在其中承担了沟通人和机器的桥梁作用。因为可用性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改进用户界面来实现用户对产品的高效使用和对产品的认同。由此,可用性研究分成两方面——用户研究和产品研究。
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一般在产品尚未开发或开发早期开展,旨在描述产品目标用户的特征。它针对用户的特点,包括用户的心理、生理、知识经验和工作任务的一般特征;对功能和外观的需求特征;具体流程和习惯与经验带来的操作特征,让产品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具体来说,用户特征要利用模型来描述。用户研究也因此分成了特征模型研究、需求模型研究、操作模型研究和将三者综合起来的角色模型研究。通过建立合理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设计出符合用户特征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用户研究有着不同的作用。一是在已经将功能框架定义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帮助定义目标用户、使功能与需求相吻合、提供界面设计的依据、开展可用性测试等等。二是在对未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用户研究能帮助完善产品概念、定义产品功能。
产品研究
产品研究指对于产品的可用性特点进行研究,通常是在用户研究之后、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展开。事实上,用户研究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基础,而产品研究则是为优化产品设计服务。
产品研究包括原型研究、标准研究和反馈研究。原型研究在产品开发的早期进行,产品可被用户感知到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原型化。标准研究则是在产品开发后期开展,测试优化后的产品或原型是否达到可用性标准。而反馈研究是在产品开发之后,对使用情况进行测试。
产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新的设计方案是否达到了事先设定的目标、是否优于原本的方案、也能帮助我们在几个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挑出设计之中的问题。理论上这种设计上的优化应当是无限的,毕竟人类对完美的追求一直在路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214960.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