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七条底线”(从网络新闻编辑做起)
[摘要]网络新闻编辑在互联网新闻的采集、编发和推送给受众群的整个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新闻行业里守住“七条底线”,首先应该从网络新闻编辑做起。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在选择新闻来源、编辑制作新闻标题、做好新闻的推荐等三个重要环节守住“七条底线”。
[关键词]七条底线互联网新闻 编辑假新闻 标题党 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达成共识。“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2013中国互联网大会随后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自觉抵制违背“七条底线”的行为,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网络新闻编辑在互联网新闻的采集、编发和推送给受众群的整个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如何选择新闻、编辑新闻、推荐新闻,是受众对所接受信息做出反应和评价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所以,在互联网新闻行业里守住“七条底线”,首先应该从互联网新闻编辑做起。网编若能够在自己的日常业务中遵守“七条底线”,合理、有效利用互联网阵地,网络环境走向健康将迈出一大步。
一、选对新闻来源
互联网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新闻信息来源的非原创性。因此,要想获取大量的信息,互联网新闻编辑首先必须在海量的信息来源中选取需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再呈现给读者,这是互联网新闻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海量的信息中,哪些是受众需要的,哪些是受众不需要的,哪些甚至是对受众有害的,就目前国内互联网新闻行业的现状来看,很多网编对这一问题并未考虑清楚。一个错误的、有害的新闻源,不仅会让受众获取不良、错误乃至有害的信息,甚至会导致媒体和从业者“引火烧身”“后院起火”。
网编挑选新闻源目前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是,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境外媒体的信息(产品),或者变相在报道国内新闻中引述外媒和有外媒背景的媒体的信息。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境外媒体在新闻价值观上,与国内媒体有着显著差别。鉴于国家利益及其他各方因素,一些外媒在针对我国的报道中,存在不少片面甚至失实的内容。我们的网编不加甄别地引用外媒或有外媒背景的媒体的报道作为新闻源,甚至进行重点推荐,为我们自己的网站出现抹黑和中伤我国的信息埋下了隐患,有些甚至酿成了严重的错误。
网编挑选新闻源存在的第二个典型问题是,不加验证地引用微博等“网络自媒体”来源的信息,这往往造成虚假新闻。来源于微博、论坛、博客等“网络自媒体”的信息庞杂,而网络前台非实名制的现状给了用户“随心所欲”的空间。部分自媒体过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有些民间写手甚至降低自身道德底线,主动发布歪曲事实的、虚假的信息,导致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可信度较低。新闻网站作为有职业操守的专业媒体,其编辑传递给受众的信息应当是经得起考验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是不能作为严肃的新闻来源的。但目前不少新闻网站并不遵守这一底线,在使用微博消息方面唯恐落后于别人,客观上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编挑选新闻源存在的第三个典型问题是,过分注重负面新闻的选择,而忽视能够体现正能量、体现社会和谐的稿件,此类问题在商业网站的新闻选取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做新闻,是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的。负面新闻客观存在,我们应当重视。负面新闻信息传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能够促进政策的调整或法律的完善,而且能够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更能宣泄情绪,缓解矛盾。这些是宣传报道所需要的。然而,大量集中地报道负面新闻,这是不妥当的。这不仅会使民众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更会影响社会上本已达成的政治共识,动摇民众政治信仰、改变民众的政治价值取向、模糊民众的政治认识,进而引起公众的政治恐惧、政治消极甚至政治盲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这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互联网新闻行业之所以会产生“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的潜规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过去的宣传报道中,过分强化了“正面报道”,造成读者的“正面疲劳”乃至“逆反心理”,导致读者对负面新闻的接受度更强;另一方面是,不排除个别互联网新闻编辑为了一己私利,刻意强化甚至推广负面消息,以期通过删稿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个别新闻网站甚至将这种行为组织化,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
网编选对新闻源绝不仅仅限于以上三方面的考量,还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对其他类型媒体新闻的采编发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如此,才能对互联网新闻的来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对虚假新闻、恶意新闻以及来源不对的“过桥”新闻要具备甄别能力,把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总之,网络新闻编辑,挑选新闻首先必须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对社会有益的角度出发,把不合理、不正确、不可取的来源拒之门外,才可能谈得上正确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二、反对片面追求点击量,拒绝“标题党”
互联网编辑对新闻的再加工,最常进行的一个环节是重新制作新闻标题。传统纸质报纸是在版面上将新闻标题和正文同时“推送”给读者,而新闻网站在页面上大都是以标题列表的形式“推送”新闻的,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条新闻是否会被人点击。
现实情况是,部分网络新闻编辑为了迎合或者诱导网民,制作媚俗甚至恶俗的新闻标题,在导向上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以此吸引网民的点击,获取点击量,以此提高自己的业绩。这种“标题党”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网络新闻传播的责任与使命,与“七条底线”的要求背道而驰。
网络新闻标题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刻意夸张、以偏概全。有些网络新闻编辑在制作标题时,往往不是从新闻正文的主要内容出发修改标题,而是从旁枝末节寻找“兴奋点”,曲解新闻本意;有些则是将个别现象上升到普遍现象,造成受众的误解。如2013年6月13日,《中国青年报》曾刊发文章《一个老外眼里的微博世界》,而到了某些商业门户网站,标题就改成了《老外眼中的中国微博情绪:换灯泡会被骂成傻瓜》,且不说标题是否得当,单以一个个别事例来否定整个微博世界恐怕也是欠妥的。又如2011年9月8日,大河网刊发报道《项城人大官员酒后大闹校园网友称之“咆哮哥”》,而到了个别商业门户网站,标题就被改成了《网曝河南人大官员酒后校园闹事令为其子调位》,项城市人大和河南省人大的差别被模糊了,这极易增大受众群对此消息的不满情绪。上述事例的出现,究其原因,还是网编在制作标题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没能遵守编辑规范。
网络新闻标题常见的问题之二是网络标题的低俗化。网编在制作标题时,刻意突出放大反常性要素,通过渲染暴力、凶杀、强奸以及第三者插足、隐私揭秘等信息,引起部分网民的点击与关注。过分渲染这些元素,制作低俗化的网络标题,不仅会给受众带来不良的暗示,也容易造成不良情绪,非常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网络编辑应当坚决抵制的。
网络新闻标题常见的问题之三是网络标题出现价值观念的偏差和错位。网络新闻标题毕竟是由网编制作的,网编的主观因素不免掺杂其中。而有的网络新闻标题在描述新闻的同时表露出价值观念的偏差和错位,违背了社会伦理和传统道德规范,甚至有悖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这种新闻标题的出现,有些甚至是网编有意为之。这就不仅仅是网络新闻编辑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问题,更反映出一个新闻网站平时对编辑灌输的新闻理念和价值观的偏差和错位。网络编辑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平时就要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伦理道德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避免这类问题发生。
网络编辑固然需要达到上级规定的业绩指标,但如何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达成业绩,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标题党”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损害党和国家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制造负面情绪来完成自己的业绩,显然与坚守“七条底线”背道而驰。因此,网络编辑不仅要加强自身的业务训练,在新闻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上也要成熟起来,只有立场坚定,才能做好新闻报道。
三、在尊重新闻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做好新闻推荐
国内互联网新闻网站,其主页和频道页面大都有重要新闻的推荐区域。对于一个新闻网站来说,其网站首页和新闻频道首页的要闻区是体现其价值取向和新闻观的重要窗口。在这一重要窗口摆放什么样的新闻,背后往往体现着网站从高层到一线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甚至能够判断出他们对新闻处理的专业化水平。
总的来说,互联网新闻页面安排和传统平面媒体的版面安排是有相通之处的,两者最大的相同点就是要依照新闻价值来对新闻进行排序,一条新闻能否放到重要的位置,能否进行重点推介,首要条件就是在政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在确保新闻政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依据新闻价值的高低,是可以对页面进行合理的细致“耕作”的。但就笔者观察来看,不少互联网新闻网站在“双首”的要闻区域的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是负面新闻集中,导向存在问题。具体来说,互联网新闻网站的核心区域,编辑在做新闻推荐时,应适当控制负面新闻的总量。媒体集中关注的负面新闻,应该做好推介,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负面新闻事实的本身,而更应该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处理,提出建设性的思路和解决方法等。另外,重点推介的区域,正面宣传报道也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体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解读与宣传、惠民政策等要随时跟进、重点推介。掌握好了正负面新闻的比例,才能够正确地体现负面新闻的价值,让负面新闻真正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而非社会负面情绪的“增压器”。
问题之二是重消息轻分析,新闻事实叙述片面化。不少新闻网站,在新闻处理的方式上,都存在重视新闻消息,忽视新闻背景资料和新闻通讯、评论、特写等类型稿件的问题。从新闻体裁上看,新闻消息在传播信息的速度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消息在篇幅、容量上是输给新闻通讯的,在舆论导向的引导力度上是无法取代新闻评论的。单单重视消息的运用而忽视了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等类型稿件的深入报道和深度剖析,难免会使新闻报道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页面呈现上,在刊发消息的同时,同时配以评论、解读分析、背景资料介绍等类型的稿件,会使新闻报道的视角更加全面,报道的内容更具深度和感染力。这是我们应当鼓励的一种新闻报道运作模式。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被广为流传,其带来的传播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推介新闻的过程中,这一类稿件绝对不能缺失。
问题之三是重“眼球”轻“民生”,新闻内容不够接地气。在互联网界,PV曾是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但现在看来,这种过分强调PV,用“眼球新闻”来获取流量的方式,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在新闻推介的过程中,应当有自己的原则和品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构建媒体形象和品牌的重要关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多从普通人的角度入手,多关注普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多提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和服务内容。事实上,在网站首页和新闻频道首页上,这些接地气的内容一般都是点击量最高的。如果媒体的服务意识跟上,完全可以在这方面下工夫。比如,每年春运的报道、民生政策的解读等内容都曾在不少网站重点区域出现并且访问量居高不下,这就是服务类内容优势的集中体现。
“七条底线”既是一种网络约束,本质上更是一种社会规则。网络新闻编辑是新闻网站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他们主要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并通过网络向大众发布,接受网民的反馈。他们是互联网媒体把控信息的第一道关口,有责任和义务坚守“七条底线”。而网络新闻编辑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政治修养,才能在实际业务中更好地把握规则、避开“雷区”,更好地践行坚守“七条底线”的思想,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同时做好新闻,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可和点击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87069.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