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转型天地宽(焦作80后的生意故事)
“当前,我市从事陶瓷艺术的年轻人普遍面临着市场疲软、创业艰难的局面。作为一个‘80后’,佩佩却通过个人艺术生涯的不断转型,最终在我市文化景观建设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其故事值得一书,其经验值得借鉴。”几天前,市政协委员、我市文化名人许小平向记者推荐。
佩佩,大名叫吴仲佩,1981年生于我市雕塑陶瓷世家,现任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陶瓷玻璃协会会员。
作为我市造型艺术领域的一名新秀,知道他的读者或许不多,却对他最近的两件作品应该有所耳闻:一件是位于中站区的“西大井”煤矿历史文化主题景观,另一件是位于示范区的姚郭庄怀川农耕历史文化主题景观。
这两件作品,都是吴仲佩在父亲的指点下设计并施工的。
子承父业学造型
日前,记者与许小平一起来到解放区上白作星期天市场西侧新建的艺术品一条街,在一间名为“红砂精舍”的艺术工作室,见到了等候采访的吴仲佩。
只见摆满雕塑作品的工作室,分楼上、楼下两个区域。楼下是茶室和展厅,楼上是书房和工作间。身高一米八九的吴仲佩扎着一个发髻,浑身散发着艺术家的气质,笑容可掬地领着我们参观了一圈后,坐下喝茶。他的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美术家吴全真先生,还有在场的其他朋友,均是许小平多年的挚友,自然也要陪同喝茶。
面对一圈长辈,吴仲佩倒也落落大方,侃侃而谈,聊起来他的成长故事:
“我是七八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当时,父亲在解放区狮涧村一所废弃的小学租了三间房当工作室。我不上课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制作一些泥塑作品,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神话人物。如果做得像模像样,父亲就送进窑里烧制成陶器,让我体验一下这种古老的窑火所创造的艺术神奇……”“打记事起,我的玩具就是泥巴。父亲创作之余,随手甩给我一块泥巴,任我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我的造型艺术兴趣。他并不急于对我进行专业培训,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到上高中之前,我都没有上过美术专业课。”吴仲佩谈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艺考生的家长细细玩味。
“读高中时,我参加了马永革老师的美术培训班。由于兴趣使然,我在美术专业上几乎没有费什么事,就考上了大学。”说到这里,吴仲佩扭脸看了一眼父亲。
2000年秋,19岁的吴仲佩如愿考上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学习造型艺术。与该学院相邻的是中原工学院,吴仲佩有不少同学在那里学习艺术专业,大家互相往来,彼此熟悉了对方的同学。一来二往,吴仲佩就认识了该校服装设计专业的郑州女生王方。
一手揽着热爱的专业,一手揽着热爱的女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
梦醒时刻,追求与去留都成了问题:王方借助省城的人脉,考入某家银行。吴仲佩则要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师兄一起去钧瓷之都——禹州市神垕镇学习陶瓷艺术。
漂泊十年取真经
毕业季,也是分手季,校园成了伤心地。
离开了热恋女友,只剩下艺术追求。吴仲佩与师兄二人一头扎进神垕镇。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吴仲佩痛心疾首地说,“这句民谚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你纵有万贯家财,也担不起烧制钧瓷的巨大风险!”
“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烧钧瓷吧!”这句话,是吴仲佩进入神垕镇领略到的第一个真理。
“我和师兄寄住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斗室内,到窑厂打工学艺,每天都是干到后半夜才能休息,而叫醒我们的闹钟就是苍蝇的嗡嗡声。”吴仲佩说,他在神垕镇打工学艺的两年时间里,把前20年的苦都吃尽了,但这还不是最痛苦的事情。
吴仲佩与师兄自以为学艺到手之后,自筹一笔资金开窑烧瓷。
由于不甚了解陶瓷在高温下的结构工艺,设计应力不合理,他与师兄辛辛苦苦制作的一整窑陶坯,随着窑温的升高而轰然倒塌……
“一窑喜,一窑悲,十窑九不成”的古训,变成了眼前的现实。吴仲佩与师兄望着“家财万贯”变成了“钧瓷一片”,肝胆俱碎、欲哭无泪。
这边,吴仲佩正伤心欲绝地跋涉在艺术追求的苦旅中;那边,还有同窗好友为自己失去了艺术追求而伤心欲绝。
“我们班的一个‘学霸’,许昌市美术专业考分第一名,也是我的好友。他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警察,利用假期跑来神垕镇看我时,被我们的艺术情怀感动得稀里哗啦,发誓回去辞职,要和我们一起战斗,被我连哄带劝送了回去。”吴仲佩很感激同窗好友对他的精神激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吴仲佩告别师兄,带着自己烧制的200多件钧瓷作品前往上海,投奔正在那里开办“全真雕塑工作室”的父亲。
“父亲从来没有从专业角度夸赞过我,这一次,他仔细观看我带来的作品后,居然点了点头,说了句‘还不错’!”那一刻,吴仲佩觉得自己长大了。
经历了钧瓷古都的窑火历练,还须接受现代都市的市场洗礼。吴仲佩在上海3058画家村设立了自己的陶瓷艺术工作室,开始了“上漂”生涯。
靠着父亲的关系,吴仲佩又在一家有名的礼品公司兼职做艺术设计,薪水丰厚,不用上班。公司老板不设创作主题,任由吴仲佩自由发挥,一旦发现合意的作品,即刻上线生产。
由于该公司主打的是琉璃产品,吴仲佩的创作材质便由泥与火的陶瓷转向了琉璃。这个转变,带来的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创新与飞跃。
2008年,吴仲佩创作的琉璃作品《太极虎》,被上海市政府作为官方礼品赠送给前来我国访问的朝鲜国家领导人。
这一年,27岁的吴仲佩被公司聘为艺术总监,全权负责新产品设计与开发。
事业有成,学业未停。在上海3058画家村创业的同时,吴仲佩还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一年,参加玻璃艺术研习班学习。
不懈的艺术追求,赢得了昔日女友的回眸。
学服装设计的王方,在银行工作得并不开心。加之距离产生美,她就专门来了一趟上海。互相一看,发现情丝未断。
于是,花好月圆,幸福美满。
大上海,居之不易。随着结婚、生子,返乡创业便成为吴仲佩的不二之选。
回乡创业受考验
2013年,吴仲佩携妻带子回到焦作,在解放路红太阳家具城西侧开了一家陶瓷艺术品商店——红砂精舍。
为何取名“红砂”?吴仲佩答:“儿时随父亲在焦作影视城创业,经常上后山红砂岭挖取陶土,那满山的红色有着窑火的魂魄。”
诗意的店名,不一定带来生意的兴隆。理想的丰满,替代不了现实的骨感。一年十几万元的亏损,让小店的几个合伙人纷纷打了退堂鼓,吴仲佩一下子蒙了头。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不仅属于哈姆雷特,也属于吴仲佩。
吴仲佩四处考察市场,发现焦作文玩界的串珠生意比较火爆。于是,他与妻子带着家里仅有的5万余元现金,到北京潘家园、天桥的古玩市场淘宝、进货,学习取经。回来后,制订方案,设计产品,组织加工。
“我们学美术的有一种自信,对串珠之类的文玩产品感悟深、上手快。通过参观各地博物馆,深入研究中国串珠配饰文化的历史,我们采取古今结合、色彩搭配,搞出来的东西更有艺术个性,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吴仲佩说,“没隔多久,全市经营串珠的商贩都知道我们加工的东西有价值、有味道,或来咨询,或来进货,很快帮助我们摆脱了困境。”
在做串珠艺术品的同时,吴仲佩把盛行于上海艺术品市场的琉璃文化引入焦作,独辟蹊径地把焦作的香炉艺术品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传承文化事业兴
经济一自由,情怀就抬头。
2018年9月,河南煤化焦煤集团着手开发焦作煤矿历史文化资源。机缘巧合,“西大井”煤矿历史文化主题景观的设计任务落到了吴仲佩的肩上。通过对焦作煤矿历史的深刻理解,他在父亲的帮助下,把焦作独特的煤矿工业文化元素做成了我市文化产业的亮点。目前,一期、二期文化墙项目和集装箱广场工业雕塑已经完工,三期100米文化墙正在设计中。
示范区文昌街道办事处主任何建军参观了“西大井”文化主题景观后,主动找到吴仲佩,提出打造辖区内姚郭庄怀川农耕历史文化主题景观。
“无论是何建军主任,还是赵学强书记,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村里的干部群众同心同德,一个星期之内拆除了所有的违章建筑。”吴仲佩心存感激地说,“老百姓是懂得审美的。街景施工完工后,老头、老太太全都坐到街上,指指点点地夸赞说,这些老物件砌到墙里怪好看哩!”
“乡村振兴,应该是包括文化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景观建设要突出人文关怀。所以,我在设计300米的街景时,力求让年轻人移步换景,随处可以拍照;让老年人能游能坐,随处可以休憩;让孩子们伸手可及,能够触摸、感受怀川农耕文化的厚重历史。”吴仲佩意味深长地说,“只有这样的文化景观,才更具生命力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73454.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