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生意有多难挣钱?(你可能想不到!)
01
位于街道口的1937年版武大牌楼,是武汉大学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牌坊了。
随着城市的变迁,武汉大学的校园范围也发生了变化,这座老牌楼如今身处闹市,旁边挤满了各色店铺。
不过只有附近的熟客才知道,距离牌坊一步之遥的小巷里,隐藏着许多小而美的早餐店,是很多人过早菜单上雷打不动的主角。
在武汉,早餐一个月不重样绝对是谦虚的说法。
食神蔡澜说:“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糯米包油条、鲜鱼糊汤粉、热干面、烧梅、面窝、欢喜坨、豆皮、牛肉粉…….外来的食物要想突破重重阻碍,挣得一席之地,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但有一家其貌不扬的淮南牛肉汤店却做到了。
02
早晨六点,天还未大亮。武珞路上的首班公交车刚刚驶过,伴随着轰隆隆的油门声,老板娘王海燕起床,洗漱,开门,准备食材,日日如此。
小店一楼做生意,二楼是生活起居的地方,生活与工作被一道楼梯隔得泾渭分明。从楼上下来,夫妻俩生炉子的生炉子,擀面的擀面。
不一会儿,锅里的牛肉汤就沸腾起来,各色食材也已备好,再过十几分钟,店里就会迎来今天的第一批早客。
手擀面和红薯粉都是店里独有的,汆烫过后配上口感柔软的豆腐丝,再注入富有灵魂的汤底——用牛骨和牛油熬出来的牛肉汤颜色清亮,滋味儿却很足。
店里最受欢迎的招牌淮南牛肉汤
在武珞路小学上一年级的昊昊,从半年前开始,每天早上爷爷都会带他来吃上一碗牛肉汤再送去学校。
昊昊最爱汤鲜味浓的牛肉汤和吸满了汤汁的红薯粉,但小朋友没什么时间观念,有时候起不来床,快迟到了也一定要闹着填饱肚子再走。
暑假不上学,昊昊的妈妈偶尔也会趁工作不忙,打包一份牛肉汤回家给小胖儿子吃。
然而昊昊在食客里一点都不算夸张的。
来这儿吃饭的多是附近的上班族,附近写字楼里的一个小姑娘,瘦瘦小小的身材,曾创下连续三天每顿都吃牛肉汤的记录,让王海燕对她印象深刻,最后实在忍不住劝她:“吃什么东西都不能一直吃,会容易吃腻的啊!”
小姑娘也哭笑不得:“每次不知道吃什么就会来吃牛肉汤,吃这个感觉蛮舒服的。”
十几平米的牛肉汤店,食客络绎不绝,夫妻俩总是忙得连轴转,因此也没有选择加入外卖平台,这倒是让他们和来来往往的食客有了更多的交集。
旁边妇幼医院的护士有一次专门找到店里,留了王海燕的电话希望能送餐过去。
王海燕和她们商量:“早中午是高峰,店里实在没人手,等晚上我们清闲一点就自己给你们送。”等到王海燕送餐过去,才发现护士们确实也很忙。
曾经在劝业场做批发生意的安徽老乡,不知道搬去哪儿了,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骑着电瓶车在店门口吆喝:“老王,还是老一样,手擀面下牛肉汤,给我打包啊!”
夫妻俩闲时会和他聊上几句,老乡也不下车,面打包好了拎着就走。
这种食客和店主间的默契,经常在王海燕的店里上演,十几平米的小店汇聚了浓浓的人情味。
“这边有很多来武汉打工的兄弟姐妹,老乡也多,每次不管下粉下面,我们也会尽量多放点面和肉。”北方人都说“出门饺子回家面”,同是异乡人,王海燕能懂这种漂泊在外的心酸。
很多熟客都说,这么实诚的牛肉汤太少见了,碗比脸还大,饭量一般的点个小份牛肉汤都会撑肚子了。
藏在小巷里的小店,明明一不小心就会路过,却让重口味的武汉人越陷越深,让过路的打工仔吃上一顿饱饭,让安徽人吃上久违的家乡味道。
03
曾有食客问老板:“为什么你们家的粉面都这么好吃?”
老板冯大伟憨厚的笑笑:“就是很简单的一碗面,没什么特别的。”
冯大伟淮南老家时就是中餐厨师,原来的收入也能勉强让全家人吃饱。等小孩大一点好照顾了,夫妻俩就把店开在了武汉,这一做就是6年。
在“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里,武汉是个例外。本身就喜欢热干面这类面食的武汉人,就是北方人眼里的南方人,南方人眼里的北方人。
这是夫妻俩选择把店开在武汉最大的原因。
“牛肉汤讲究原汁原味,用牛骨牛油做汤底,熬出来的汤质才好。”冯大伟说道。
店门口的大锅里炖着大块大块的牛骨,从早到晚都会用小火慢熬。
正在做牛肉汤的冯大伟
最重要的汤底有了,牛肉汤里的主食却让夫妻俩头疼不已。
红薯在武汉被叫做“苕”,因此红薯粉在这里也被称为苕粉。
但你要真敢在武汉吃苕粉,不是店家有真本事,就是你的脑壳有点“苕”(武汉话:傻乎乎)。
武汉作为过早胜地,热干面汤面宽粉都是招牌,唯独苕粉总是带着一股胶质,味同嚼橡胶。
“武汉的苕粉不太好,但牛肉汤里放我们特色的手工红薯粉才好吃,不然就不是那个味儿了,我们就从老家买了带过来。”
夫妻俩能回家的次数有限,多亏了老板娘王海燕的父亲每次过来探望女儿时,开车从安徽淮南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运送几百斤红薯粉过来。
一年数次自驾往返近900公里的距离,不光带来了父亲对女儿的思恋,还带来了最质朴的淮南味道。
幸好另一样主食手擀面,是北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一直以来夫妻俩都是亲自上阵和面擀面,很多人都专门冲着劲道的手擀面来吃牛肉汤。
天气热,为了保证新鲜和口感,夫妻俩会按照人流量提前几个小时准备,现做现煮。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和面,再趁醒面的时间做其他准备工作,“一旦面醒好就要赶紧擀,因为现在天热,面团放的时间久了会变成陈面,口感会变酸。”
“不过像我们做面做习惯了,擀一剂子面只需要四五分钟,像一般人可能十分钟也擀不来呢。”此时老板娘的笑容带着些小骄傲,十分可爱。
王海燕做的手擀面
早上做的面卖完了,中午继续做,不管哪个时间段来店里,食客们都能品尝到最地道的手擀面。
北方人最后的倔强,大概就是宁愿跨越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也不愿对面食有一丝一毫的将就。
除了汤底和主食,配菜和配料也是略有些讲究的。牛肉汤是大锅熬出来的骨汤,老板保证其原汤原味,食客们再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
买回来的新鲜牛肉,冯大伟回到家会做成两种:卤牛肉和清汤里的原味牛肉。和武汉本地粉面馆的不同,冯大伟卤的牛肉只有卤香和牛肉的清香,没有丝毫的辣味,老人小孩也能吃。
刚出锅的牛肉汤滋味很足,但武汉人整体口味偏重,老板娘就特意做了各式各样的小菜。
萝卜干做起来很费工夫,夏天天气热又容易坏,每年冬天老板娘王海燕都会腌制大量的萝卜干。
买回萝卜洗洗晒干,一种用专门的吊卤腌制,另一种则是有嚼劲的小萝卜干。
除了萝卜干,脆爽的土豆丝、提味儿的辣椒圈每天也“消耗”的很快。
“每次看大家吃面的时候都会一勺接一勺放,我也没想到小菜会这么受欢迎。”王海燕说。
在这里,每个食客都能找到自己钟爱的味道。有人喜欢在牛肉汤里泡油条,有人喜欢手擀面上铺满辣椒油,还有人专门来吃红薯粉和土豆丝。
这一碗老板口中很“简单”的牛肉汤,却杂糅了南北间复杂繁复的工艺,难以复制。
有几个穿着体面的中年人连续几天中午都打的来吃,也让冯大伟印象深刻。他们说“我们来武汉后很久没吃到这个味道了,真的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还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来买牛肉汤,脚步蹒跚,后来夫妻俩才知道,老人的老伴生病了不能走动,老婆婆是徒步走了一站多路,买回去给老伴喝的。
老婆婆说:“我老伴非常想喝牛杂汤,老板娘给我打包一碗吧,”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开始抹泪:“老伴就想喝这个,我找了好长时间了,才找到你们这一家。”看着老婆婆委屈擦泪的模样,王海燕不太敢问老伴是怎么了,只能用心给她做上一大碗牛杂汤。
04
原本在牛肉汤店门口是有炉子做烧饼和锅盔的,但来武汉后店门口不许放,城管也会来赶人。老板娘一开始还做过特色的淮南手工锅巴,由于环境限制和人手不足,后来炉子撤了,至今还有老顾客感到惋惜。
也有老顾客问:“你们怎么不请人帮忙呢?”
王海燕实诚地说:“自己做习惯了,请人做也不放心。像擀面这种活计,不是我们当地人根本做不来这个口感。”
淮南牛肉汤没有像四川担担面、北京炸酱面等等系列面食一样风靡全国,也是这个缘故。红薯粉和手擀面需要一定的手艺,牛肉汤真正做的地道好吃也需要耗费很多精力。
“前两天还有人来找我们加盟。”
“那你愿意加盟吗?”
“其实有好几次有人来问,你们收徒吗?你们加盟吗?我都跟他们说太忙了,我们没时间考虑。”说到这,夫妻俩都被自己逗笑了。
“我们整个店铺都是租的,一楼做生意,二楼住人。房租高的吓人,一个月一万呢!”
由于房租高电费高,牛肉汤的成本也在这里,薄利多销的模式下,夫妻俩一直不敢请人招工。
因此每次家里有什么急事,没有别人能帮忙,俩人只能闭店回家。
淳朴的夫妻俩也想不出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做好一碗碗牛肉汤的同时,尽量照顾好家人和自己。
冯大伟和王海燕夫妻俩现已经年过三十,他们在尚且年轻的时候就来到这座城市,陌生感和不适应也常伴随着乡愁,在夜深人静时突然袭击。
好在牛肉汤店越来越忙碌,日子也一天天的好起来了。
他们的一对儿女刚刚放暑假,王海燕的父亲把他们送来武汉和父母团聚。
在镜头前,一家人露出腼腆而幸福的笑容来。
在武汉,每天都有很多个“冯大伟”和“王海燕”在忙忙碌碌。他们散落在武汉各个不起眼的角落,即使辛苦,却仍心怀愿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73239.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