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创意其实是一种更聪明的解决方法。
我拿几个广告创意举例,其实创意是可以被结构化的,一个好的创意由两部分组成:向内洞察+向外想象。
首先讲讲向内洞察。洞察是那些所有人都知道,但没有人讲过的事实真相。在激发创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从洞察去入手。什么叫有洞察呢?以一条多芬的广告为例:
Dove-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不再认为自己漂亮了
v.qq.com视频
多芬发现:在生活中,大人们面对镜头的第一反应是回避,而孩子面对镜头的第一反应却是自信。于是多芬就利用这个“洞察”,拍了一直TVC,向人们传递的概念是:你比想象中更美。让人们重拾自信。
这就是一个有洞察的创意TVC。
再讲讲向外想象。
在广告创意中有一些常用的创意手法,去把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物讲得与众不同。
比如用夸张的手法。
好文案是有标准的。
一般来讲,广告文案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吸引。比如:“多数人知道,少数人拥有”、“三毫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这些广告文案目的就是为了引发消费者的兴趣,进而对产品产生兴趣。
第二种认同。比如:“每一次你花的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对象”、“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这些文案的出发点是:消费者因为认同广告文案的观点,进而对产品或品牌产生认同感。
第三种号召行动。比如:“怕上火就喝加多宝”、“饿了就吃士力架”、 “送礼就送脑白金”、“困了累了喝红牛”…它会结合一些生活场景给你一些暗示,当该场景在你生活中再次发生的时候,你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冒出这些话,引导你的购买行为。
在市场的不同格局,品牌的不同阶段,所用的文案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第三种号召行动型的广告文案,一般比较多会用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中,比如前一阵火热的直播市场,基本所有的直播平台都会用“上映客直播我”、“直播就上一直播”这种广告文案。再比如共享单车市场白热化竞争的阶段,小黄车就曾用过一句“黄的那个”的广告语。
再比如第二种认同型的广告文案,一般都是大品牌用,在消费者对该品牌和产品已经形成了基础认知的情况下,品牌为了脱引而出,就会从情感层面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比如江小白用的“懂的越多,懂你的就越少”等等。
当然不是。
很多甲方常对乙方说这么一句话:“你肯定比我专业啊不然我找你干嘛?”
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传播效果。
对于行业、市场、以及消费者营销知识,你应该比乙方更懂,因为一轮传播从头到尾长的话也就几个月的时间,不足以完全吃透一个市场,所以我认为策略上,最好由甲方自己来制定。
一个好的甲方要懂得什么时候相信自己,什么时候相信乙方。比如一张平面海报,设计、审美和构图就尽量不要添加太多的个人喜好了,这是乙方的强项。
“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约翰.沃纳梅克”
这句话堪称广告营销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但有人说只要媒介够精准营销知识,就可以避免浪费。但精准是必要的,但只做到精准是远远不够的。
媒介这东西是非常讲究的,我举个例子:一个公交站牌有四块广告位,你有两种选择,选择一是把这四块全包下来投一整天,选择二是买其中一块投四天,选哪个都是很有学问的。再比如投TVC,你的广告在什么节目前出现,第几个出现,一天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时间出现,出现的间隔是否符合人的记忆曲线,这都是在“精准”以外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所以,只精准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一些品牌为了节省媒介上的开支,会联合其他品牌做co-branding,这也是一种思路,如果你家的预算不是很多,同样可以试试。
死的不是4A,而是那种反应过慢的工作模式。
以前的媒介环境很简单,主流的就那么几个,大家的触媒习惯也很固定,做广告讲的是慢工出细活,乙方从拿到甲方的需求,到做市场层面、消费者层面的种种分析,然后出传播策略,最后想创意出街,是一个特别系统的事,而且广告是广告、公关归公关、市场归市场,几乎不互相影响。
但这几年的媒介环境变了太多,有了互联网,有了社交媒体,传播上也特别讲快,要结合事实和热点,广告和公关的界限就已经很模糊了。
4A也在改革,前一阵奥美刚刚合并成Ogilvy One,不再有广告公关互动等等分支,而是整合成了大奥美,还做了一轮主题叫#BeOne#的传播,所以死的不是4A,而是传统的作业模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68245.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