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营销是非得注重参与感的,所以本文将从小米的营销和运营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
向成功的企业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内容较长,罗列一下大纲方便后续阅读:
·将小米的营销结构:“网状营销结构”与传统的“单向营销结构”进行多个维度的对比;
·提出一个“参与感”模型;
·基于“参与感”模型,对小米的产品、社交传播渠道、用户关系链的营销运营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和总结,涉及到线上、线下活动运营;渠道运营;饥饿营销;社群运营;UGC等10个相关的玩法。
|小米的“网状营销结构”
我们会发现,很少在电视等媒体上见得到小米营销宣传。这并不意味着小米不做营销,而是小米将营销渠道主要集中在社交化媒体,包括:小米论坛、微博、今日头条、微信早期QQ空间。而在社交化媒体渠道上,小米一直倡导“产品即营销”、“体验即营销”、“口碑即营销”。
下面这张图,我把它成为“网状营销结构”,图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用户。
相比上面那张图,下图我把它总结为“单向营销结构”。上层节点是企业,下层节点是用户。
这两张图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网状营销结构”是去中心化的。
为了更加深入的对比“网络营销结构”和“单向营销结构”,我下面从6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一个维度:注意力
也就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
传统的营销是一个单向的结构,多数企业通过广告直接触达用户。比如:电视广告、地铁站广告、宣传页等等。
就比如电视中间插播广告的时候,是选择继续看广告?还是换台呢?
其实最多的选择都不是这两种,而是玩手机。
过去互联网还未普及时,电视是一个获取信息最很重要的渠道,那时叫做单屏时代。而现在有电视、有手机、有电脑、有PAD,是一个多屏时代。
因此在传统的营销结构中,用户放在你产品上的注意力已经被压缩了。但“网状营销结构”不同于前者,用户看广告是主动的发生的行为。如果身边的人都在讨论小米,那么你就会主动去搜索、获取小米的相关信息,主动关注小米论坛,小米的微博等等。
在这个行为产生的过程中,用户的注意力全部是在小米上的。所以说,注意力经济的变化,十分重要一个点并不是屏多或屏少,而是取决于用户是否主动接收和获取你的产品信息。
第二维度:购买决策
购买决策又要经历3个过程:
(1)过去物质匮乏,所以家里有台电视机,就很了不得了,因为早期的产品营销主打功能。也就是说,用户会为了看电视这个功能而产生消费行为,无需做过多的营销。
(2)再到后来,同商品供应商增加,那么这个时候用户会更加在意企业品牌,因此企业打广告的方式多是借助电视媒介,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出现。
(3)而如今,用户是怎么做出购买决策的呢?
参与式消费。
你的品牌声量大,不代表就有好的销量,前段时间那篇写江小白的文章,不就是这样吗?
京东618当天手机销量第一的是小米。
难道这是因为小米手机的功能与众不同吗?不是!
是小米疯狂的打广告吗?不是!
其实就是提升了用户“参与感”,小米手机的MIUI,是小米用户共同参与而打造出来的。
第三维度:用户的感受
从“单向营销结构”来看,用户的感受无非就两种:
·第一,觉得顾客就是上帝,把自己当成爷;
·第二,企业一副“高冷”态度,爱买不买。
但“网状营销结构”下,是怎样的?
两个字概括:朋友。
在社交媒体渠道中,不会有企业填鸭式的向用户灌溉铺天盖地的广告,可能用户第一次接触这个品牌说不定就是由于朋友的推荐。而用户也可以通过各个社交媒体和朋友去讨论相关产品,去参加各种小米的活动 ,这样的特点是单向营销结构不具备的。
第四维度:裂变
裂变就能给企业带来流量,那么“单向营销结构”如何提升用户人数?
除了打广告,就是不停的打广告。
那么“网状营销结构”如何提升用户人数?
口碑传播,用户之间口口相传,甚至是在微博或微信中主动去分享,也可以是在小红书等流量大社交媒体上,明星及网红的推荐。
第五维度:效率
用户对于企业来说,是存活下去的血液。在“单向营销结构”下 的用户增长是需要不断通过广告投放来完成。但是“网状结构”的引来流量的效率是呈几何式的增长。
假如今天企业有200个用户,他们每人带来1个人,那么企业就增加至400个人。而400人,每人再带来1人,就有600人。从效率来对比,两种营销结构完全没有可比性,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第六维度:成本
在不考虑人力成本下,广告投放就相当于在烧钱,不论是电视广告还是SEM,都是需要大笔资金维持,而社会化媒体的认证服务费一年才几百到几千元,因此从成本角度考量,“网络营销结构”是比较占优势的,也是企业比较喜欢的。
|关于参与感模型
“网状营销结构”是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为了支撑“参与感”模型,即。通过小米的网状营销结构,提高用户的参与感,这是小米营销的制胜法宝。
那么,如何提升用户的参与感?
来参考一个参与感模型:
想要创造用户对品牌的参与感,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征求用户的意见。
那么除了征求用户意见,还有什么可以让用户感受到归属感更强的方法呢?
方法1:征求用户意见。
小米的做法:小米论坛里的各种问题反馈就是在促进用户的参与感。
方法2:让用户给予品牌一些协助。
小米的做法: MIUI的开发版就是这样。我想 “米粉”很多都是愿意通过刷机刷到MIUI的开发版的,然后尝试新鲜功能,帮助小米发现开发版的BUG。
方法3:品牌和用户共同创造。
小米的做法:MIUI也符合,采用用户反馈的BUG以及用户提出的需求,汇集起来就是用户和小米工程师一起完成的MIUI。
方法4:用户全权自己创造,品牌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
小米的做法:终极的参与感,只是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可以全权自己创造,小米生态链,就是属于用户全权自己创造。
|解析10种小米玩法,提升用户参与感
1.从小米的产品层面看
玩法1:橙色星期五
橙色星期五其实是一种产品迭代的方式,小米会通过 MIUI 论坛收集用户针对 MIUI 开发版的需求和 BUG的反馈。并在每周五发布一个开发版的更新,供用户升级。
玩法2:工程师泡论坛
在其他企业或者产品中,都是产品经理或者运营人员直接对接用户的,挖掘、收集和解决用户需求,然后产生方案,工程师们则是让用户感知很低的存在。
但是小米的工程师不同,据说规定工程师必须每天花一个小时泡论坛,这点让我非常意外,也有很大触动。这种工程师直接面对用户的行为,让我觉得这是对双方的一种激励。
对工程师而言:
让工程师面对客户,就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到研发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反馈如何,也可以了解到用户的反馈和真实感受,让工程师对产品bug有一种紧迫感,更加受到重视。大大减少了产品经理与工程师对接时的不愉快场景。
同时也会产生成就感,因为他们看得到自己研发的产品有多少用户在深度的参与其中。
对于用户而言:
能与产品工程师直接接触和反馈问题,这会让用户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
比较于向客服反馈问题来说,提升的不仅仅是效率,更多的是参与感。
玩法3:产品定位——为发烧而生
小米的产品定位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为发烧而生。
当然这不仅仅是句口号,做个微妙的对比:玩手机 VS 用手机。你会发现,只要提到 “发烧”这个词,无论是摄影,还是HIFI,只要是发烧,就是玩,而不是用。
举个例子:HIFI,如果叫做用耳机,那人人都会用。但如果是玩耳机,就是HIFI,大家会讨论各种线材,播放器,功放等等问题。
“发烧”会产生玩,玩会产生社交,社交的过程会产生无数的参与感。
玩法4:产品的仪式感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提升产品仪式感的事情,就是在2103年推出“100个梦想的赞助商”这部电影。大概内容是在讲一个追求梦想的赛车手,立志赢得比赛的故事。
而其中的100个梦想赞助商,就是小米MIUI第一个测试版本的用户量,就100个。
微电影讲了这个励志的故事,给了这100个人足够的仪式感——开机首页是他们在 MIUI 论坛的昵称。
而100个用户经过1年,增长到了50万。所以,这个微电影给这100用户带去了仪式感和参与感,同时也增加了核心种子用户的粘性和留存。
这就启示我们,在产品早期时,应该和用户一起成长,让用户参与进来社交媒体营销案例,然后策划一系列活动,给予他们仪式感。
玩法5:饥饿营销
先看图,再说话。
这当然只是小米的一个段子,撇开小米供应链能力不谈。人们会觉得雷军在耍猴,是因为人们在表达抢不到手机时的不满。但恰好是用户的这份不满,代表小米的饥饿营销成功了。
饥饿营销本身就是制造供不应求的氛围,让用户产生一种紧迫感,从而让用户产生紧张的心理。通俗来说,就是限购。
但是不是说每个企业都可以采用饥饿营销的手段获取成功呢?
不是。小米的饥饿营销之所以成功了,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玩法。
这个组合为: F码 + 粉丝 + 饥饿营销
F码是Friend码的全称,也就是朋友码、邀请码。
·F码用途:所谓的饥饿营销对有F码的用户完全不适用,但是有F码就可以不用排队,直接购买;
·F码获取途径:老用户可以获得小米赠送的F码,并且可以转赠,其他用户通过参与小米社交互动也有机会获得;
·F码的运营目的:用户为了尽快购得小米新产品,就必须想办法获取F码。而在寻找F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互动。也是一次次的口碑的传播。
“网状营销结构”的饥饿感传播:前面有提到,饥饿营销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复制的,如果单纯做饥饿营销,可能企业就被饿死了,因此饥饿营销最终是要和用户结合在一起来做的。
小米有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并且这个粉丝群体是一个网状营销结构。所以,借助F码限制条件,产生饥饿营销的稀缺感、紧张感,以及可以购得新品的优越感,会在这个网状结构中传播。并且传播效率异常惊人,因为每一个粉丝都会成为一个传播节点。
2.小米的社交媒体渠道,促进参与感
目前小米的社交媒体渠道主要有:MIUI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以及早些年QQ空间也是一个主要的渠道。
在对以上社交渠道展开来分析之前,我们先对这些社交媒体渠道进行一下对比。
MIUI论坛:
·用户群:资深发烧用户、粘性用户、老用户;
·优点:网状结构,由于用户是一对多的,传播效率更高,内容更完整,可以发一些完整的刷机教程之类的;
·缺点:时效性差;
·小米在该渠道的做法:沉底老用户,做产品等的需求、BUG反馈。
微博、今日头条:
·用户群:普通用户、潜在用户;
·优点:网状结构,用户一对多,传播效率更高,时效性较高;
·缺点:用户之间是弱关系,内容碎片化;
·小米在该渠道的做法:产品宣传、事件营销、活动营销、病毒营销。
微信公众号:
·用户群:需要做服务的用户;
·优点:用户是强关系,彼此之前都是朋友;
·缺点:非网状结构,传播效率较差;
·小米在该渠道的做法:以服务号的形式做用户服务。
QQ空间:
·用户群:普通用户、潜在用户;
·优点:网状结构,用户一对多,传播效率高。时效性高,用户是强关系;
·缺点:渠道现在没铺垫了;
·小米在该渠道做什么:产品首发。
下面分析各个渠道下小米是如何提升参与感的。
玩法6:老用户的聚会
近期小米在MIUI论坛上有一个“橙色跑”活动,这个活动其实并不是第一次搞,它来源于小米之前的爆米花活动。爆米花活动其实就是用户的一个聚会,不推销产品,只是用户聚在一起玩。
先来看下活动截图:
活动投放渠道:MIUI论坛
活动玩法:线上+线下。
·线上的玩法是:下载小米运动,累计跑步一定的天数,可以获得勋章以及奖励。
·线下玩法是:趣味跑步游戏,最终可以赢得一些小米生态链的奖品。
活动参与用户:小米发烧友用户和老用户,因为这个活动只是在MIUI论坛投放。
活动分析: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可以看到小米的活动做了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主题好玩、健康,可以全民参与,门槛低;
2.虽说不推销产品,但是很多品牌的活动其实都是有销售目的在里面;
3.增加用户粘性,促进用户之间的额活跃度。
玩法7:制造话题,引发互动
小米在微博、今日头条上有很多号,除了小米公司以外,其他小米手机、MIUI等都是在制造话题。
接下来,我们以小米手机为例,对微博营销渠道的玩法进行一个总结:
平均每天更新的微博数:4-6条,每天保持这个数量,可能会被认为没有存在感了。但其实恰好相反,发太多,对关注的粉丝反而是一种打扰。
微博内容:我对小米手机在微博的营销内容进行了研究,我发现是:热点+抽奖。
1.热点是为了来制造话题,引发粉丝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参与;
2.抽奖是为了激励用户转发微博,裂变。
蹭热点很重要,如果没有热点,只有抽奖,那么就不存在粉丝互动。用户活跃度不高,就浪费了这个网状结构,而一旦产生互动,就会类似于病毒营销一样,在这张“网”中迅速传播。
玩法8:微信上的互动玩法
总结微信的互动玩法:基于产品的互动。
小米常用到的是:留言区留言或者参加投票,然后可以参加抽奖。但我发现了一个细节,留言区置顶的竟然是小米的工程师。我们在之前也提到过,小米的工程师是直接面向用户的。
截图看一下两款手机的互动玩法:
玩法9:电商促销节-4.6米粉节
小米也像天猫和京东,有自己的电商节,就是4.6小米公司成立的日期,小米把这天叫做“米粉节”。下面看看“米粉节”小米怎么玩?
(1)跨界合作:
今年的米粉节与《奇葩说》综艺节目合作,官网推出了几位知名辩手对应的小米产品。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喜欢”按钮收藏,也可以直接下单,都有优惠。
(2)简单粗暴玩法:
降价:没有那么多先涨价后降价的套路,“米粉节”手机直降200元,电视直降100元,部分智能家居直降100+。这也是小米“米粉节”设计的初衷:回馈用户。
整点抢劵:满减劵,适用于全品类。每天10点/14点/20点整点开抢。
限时5折限量秒杀:0点、10点、12点、18点、20点5个场次社交媒体营销案例,爆款的一些产品可以直接5折秒杀。
在“米粉节”中,我们看到了多一份的是真诚,实惠,简单粗暴,没有那么多故意复杂化的规则来迷惑用户,这是值得很多电商平台借鉴的。
3.从小米的用户的关系链做分析
如果说小米的产品是核心的血液,那么社交渠道就是为之支撑的骨骼与肌肉,而用户的关系链才是真正让小米活起来的生命,最后一个玩法来和大家分享用户关系链。
玩法10:MIUI论坛是米粉的生命之源
(1)小米用户的结构:
·第一层:小米的普通用户,或者潜在用户,甚至也夹杂着其他品牌的水军,也就是所谓的米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66719.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