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一个运营了很长时间的“老品牌”和有粉丝沉淀数量的平台,即便是在10点推送,阅读量也不能发生质的变化,因为用户的特定性是一样的,大家抢夺的都是同类型的用户,一些小平台、小运营团体自然不敌。
如何界定用户的差异性呢?
这个问题就类似于首先要弄明白,大池塘里的小鱼和小池塘里的大鱼的关系。
小众经济这几年逐渐被大家熟知,但是从具体的营销对象和方式来看,真正这样做的还是不多,都想抢占大市场,真正能够放下”大”和“舍”的没几个。
弄明白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只需一个分子分母。
我们把概率计算定为1/10、1/100、1/1000,把人群细分到10个人、100个人、1000个人,那么如果采用小众思维,你的市场就在10个人里,或是100个人里,或是1000个人里的其中1个,最终的营销对象也在其中,做出完全针对他的喜好与特定进行营销,更容易达成目标。
就用人们常说的“万里挑一”来做个假设:
我们的用户在1万人里有1个,占据1万分之1,这种用户就是喜欢买手抄笔记本,(如本人有买笔记本的奇特嗜好),那么在14亿人中,总的潜在用户有14万人,他们都是喜欢购买、收藏笔记本的人,在14万人的爱好者中,假设比较低的转化率10%,那么1.4万人每人购买一个moleskine笔记本,单价219元(这种笔记本较为昂贵),最终仅这一款笔记本销量就为300w,还不包括后续转化与其他配件购买。
我们的用户在1万人里有1个,占据1万分之1,这种用户就是喜欢买手抄笔记本,(如本人有买笔记本的奇特嗜好),那么在14亿人中,总的潜在用户有14万人,他们都是喜欢购买、收藏笔记本的人,在14万人的爱好者中,假设比较低的转化率10%,那么1.4万人每人购买一个moleskine笔记本,单价219元(这种笔记本较为昂贵),最终仅这一款笔记本销量就为300w,还不包括后续转化与其他配件购买。
上面是个很粗略的算法,而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概念:特定群体的绝对用户数量其实并不少,完全可以让品牌商活得很好。在现实中,moleskine笔记本销量大大不止于此。
通过这样的推导,再根据此类用户做内容和营销投放,竞争对手会大大减少,甚至某些品类中没有直接的对手。
这个列子说明了什么?
着眼于1/N的用户进行营销,N的大小根据决定了难度,N越大难度越低,反之亦然。与其去挤占已经被别人圈定的区域,不如想想还有哪些“万里挑一”的用户。不要因为身边没有人钟情的这个事物就否定它的价值和存在,有时候只是我们的圈子有限。
内容的匮乏
不久前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现在很多的内容怎么变成了玩间距、拉边距、搞大篇幅GIF、想办法凑字数?人家闹个外遇你也反复搞事?”
内容的严重匮乏,已经在很多以段子、逗比为主要内容输出类型的平台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内容时代虽然来临了,但是优质内容输出仍然是让大多数人感觉到乏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体面”的新媒体大平台可以把一些过去几年的旧新闻当作刚才发生的一样来炒作,甚至读者直接留言不爽。
对内容不负责的平台,难以成为具备粘性的品牌如何做好新媒体营销,如手机浏览器,用户一会换这个一会换那个,到头来感觉用哪个真的没区别,内容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今天你家是新闻,明天他家换个人”,甚至让读者抓狂。
可以说,内容饥荒充斥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因为过于巨大的群体诉求差异多样化,难以满足其胃口,在加上以纯粹流量为导向的思路,谋求展现率与点击率,所以内容的质量越来越差。
如果说用户的界定完成了最为精准的上层营销定位与群体划分,那么内容输出就是下面的地基,每一篇内容好比一砖一瓦,优质内容更能显示出高价值,在“饥荒”的时期,更能脱颖而出。
除了不停的阅读与思考之外,如何摆脱内容匮乏的状态,让优质内容源源不断的输出呢?
曾经听过一个音频,内容主要描述了人体的一些功能,其中说到人每天会产生6万个想法,大多数想法灵光一闪,数秒后就忘记了,有些念头时间稍微长一点,可能会持续数分钟,而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并很有冲动想实践一下的未必是最好的,不过我们并不是知道哪个灵感真的能够改变自己。
我们并不缺乏创意与灵感,缺乏的是组合创意与灵感的方式,将创意、灵感组织起来的空间——场景。
如何通过营销手段与内容能够把用户引导向那个场景,就会产生订阅、购买如何做好新媒体营销,这也是大家常常提起的“用户场景”。
在新媒体营销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想想用户在哪里,想想用户在做什么,想想用户的需求是什么等等,最常用的是5W1H的方式来设定用户的选择与兴趣以及时间、地点、人物。
这种设定是一种假设,或者是有可能不存在的假设,这是造成内容好与不好的分水岭。
我们见过一些文笔不好的KOL,如旅游的、竞彩的、健身的,首先,他们发布内容一定不会先做类似5W1H这样的公式(但凡做足公式的方案,执行效果最终都不理想),其次,更不会从“用户场景”这个角度去分析。即便如此,他们的内容同样牢牢的吸引着粉丝,并有不断的新粉加入。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因为他们处在这个场景中,他们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玩什么、去哪里。
场景里最重要的要素是你,如果这个场景中都没有你的存在,或是不够深入、投入,那么一切内容只能靠想象。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
内容的匮乏跟用户的界定有直接的关系,谁都不能满足不同胃口的人群。无法连续创造出优质内容的大多数原因,是内容创作者并没有成为粉丝。
本人有位朋友,他尤其爱阅读一个小女孩的自媒体,这个账号的阅读量每次只有几百,偶尔能上千,而女孩卖什么他们这些粉丝就买什么,粉丝群体很紧密,写的内容都是心情抒发。
后来经过了解,这个女孩曾经在工厂打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设计师。为什么粉丝那么喜欢她推送的内容,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经历,都曾经在工厂做过生产,讲述的内容也是这群人的最深感悟,这就是最好的营销。
最后
有句老话叫做“剑走偏锋”,在如今知识的获取难度降低了,技能可以快速从互联网上学习,而新媒体的营销与运营需要的更多是剑走偏锋的小众思维。好比一个简单的选择题:
大市场人数多、竞争大、投入大、机会小,不一定有效;小市场人数少、竞争小、投入小、机会大,不一定有效。
在这二选一当中,后者显然属于优选,也增加了成功率。
当我们感觉营销做不动、内容不走心的时候,可能是我们离群体的距离还很遥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59217.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