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是一门学问,面对变化的市场,营销也要有动态的策略。对于营销人而言,需要与时俱进的是对市场的分析判断与执行策略,至于那些已经自成体系了的各种营销技巧,把它们当作工具,在合适的时候拿出来使用就好了。
虽然并没有被定义,但是可以想见,公益营销是最拓扑的将心理学理论融于营销学理论当中的做法,可能很多应用了公益营销的企业都没有发现,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一切,正是古语所云的:“攻心为上”。
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销售并达成企业的业绩目标,从结果来看,尽管营销不等于销售,但是营销需要在消费者心中实实在在地凿刻下“购买的理由”。从这个角度来看公益营销,公益营销的理念是超出了产品层面的,是在营销过程当中唯一一个可以让消费者放弃对用途与服务的要求而直接产生购买行为的逻辑。
比如“公益拍卖”,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拍卖所筹集的善款是用于公益事业而去购买自己并不喜欢甚至是并不需要的东西,这说明了公益营销侵入的是人们心灵,而不是打动人们理性大脑。
心理攻势
公益营销所应用的心理学概念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一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从历史上来看,一直到民国时期,地方上的富户都有“开粥棚”向穷苦百姓“施粥”的善举。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有“营销”的概念的,但是这些富户所做的事情,却会提升他们的“品牌”在道德层面的包装,这种口碑的形成将会对富户的生意产生不可预知的正能量,让他们获得更佳的生存空间。
同情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往往会是来自外界的、战胜理性思维的最强烈的情感,这也是“弱势群体”这个词语所产生的原因——人们定义了这样的群体,实际上就是对自身同情心的一种解读。
通过公益来进行营销,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就是针对人们内心最脆弱的情感部分“发动攻势”,以完成最后的目标诉求。“公开道歉”就是“公益营销”当中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当企业的一些问题爆发,给消费者带来不便的时候,通过“公开道歉”可以极大缓解人们的“不满情绪”,在这个场景当中,完成营销的是企业,消费者在当中既扮演了“弱势群体”,又扮演了“公益”的受众,本来强势的企业向“弱势的消费者”公开道歉,“这样的企业是不是可以被原谅呢”?!
与时俱进
无论是在全球范围还是在国内范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起过去来都在提升。“达则兼济天下”,当人们衣食无忧的时候,实际上“公益心”会更加强烈,这也就让公益事件会更受关注。想象一下,在20年前,会有多少人花钱购买猫粮狗粮去喂养城市里流浪猫流浪狗呢?而现在这种行为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很正常了。
人们内心中的善良让世界进入了一个“公益时代”,公益事件会被媒体主动报道,会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让企业参与公益营销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营销总是要花钱的,但是花同样的钱,却可以通过公益事件取得更好的效果,谁会说“不”呢?
风险提示
因为参与公益营销所得到的营销效果有可能更好,所以一旦失败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营销风险。总结起来,企业公益营销的风险会来自两方面,第一是受骗上当参与假的公益活动;第二则是太过于追求营销结果,忽视了“公益”。
避免被虚假公益组织与公益活动欺骗,这方面只要找正规的公益机构组合合作就好公益营销,而注重“营销”忽视“公益”则要从企业本身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公益营销更加注重的是品牌层面的建设,追求的是对消费者心灵的感染力,如果太过于产品化、促消化,就无法避免让“功利”和“公益”产生冲突,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公益营销”效果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51104.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