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社群运营这个火坑还不跳出来。

在上一篇文章《一直做社群运营的你,正在被市场慢慢淘汰》发布后,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

这篇文章犹如一颗炸雷,一下戳穿了互联网行业诸多靠社群运营进行忽悠的骗子,混子,投机者的真面目。文章发布后,短短24小时,阅读量就突破了5000,并在很多微信群,朋友圈引发了争论和质疑。

同样,我公众号的留言区,后台也被很多杠精,既得利益者,执迷不悟的人所攻陷。

这里面有辱骂我的,有杠我的,有诅咒我的,有寻求和我交流的,有希望我提供解决方案的,有说我不懂社群的等等各种质疑声,支持声涌现,真是好不热闹。

我不怕被怼,也不怕被骂,更不怕被杠,因为做运营5年,写过40多篇运营文章,全网阅读量高达百万的我,一直以说真话,讲真话,接地气,不忽悠的风格而闻名。相信很多读者看我过往的文章,能够感受到我足够的真诚和坦然。

当然社群运营方案,在这里我也放平心态,虚心接受大家对我的质疑和争辩,我不怕争辩,毕竟真理越辩越明,但很多所谓的社群运营“大佬”在发表文章抨击完我之后,又捎带卖了一批他们的社群课程和狗屁知识星球,实在是让我佩服佩服。

论“割韭菜”的能力,我和各位社群运营“大佬”相比,确实是自愧不如,水平不行,承让承让。

所以当看到这些骗子们的丑恶吃相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去写出这篇文章。

如果你通过看我的文章有了一定的危机感;或者你在做社群运营的工作中充满着痛苦,看到我的文章有了共鸣;或者你通过文章,开始思考运营真正的本质,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

那这将是我写这两篇文章的莫大欣慰。

最后请杠精就不要继续往下看了,双眼易流血,感谢。

正文:

在质疑我的声音中,主要有3点,非常值得讨论,也是我今天文章最重要的三大内容。

第一点:认为刘玮冬在否定社群的价值,同时认为我把社群和微信群混淆。

第二点:认为刘玮冬并不懂社群运营,没有操盘过社群运营的案例。

第三点:认为刘玮冬只是在传播焦虑,并没有给出社群运营工作者具体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这3点质疑有一定道理,碍于上次篇幅有限没有展开,今天我愿意为大家详细阐述我所想的,所见的,以及我所做过的实战经验。

01

首先,我不否定社群的价值,我认为社群在某些情况和场景下还是有重要的价值。

这个价值包括4点:

1.产品测试,迭代,成长阶段种子用户的维系,搜集核心用户的第一手反馈。

2.营销传播项目早期的用户引爆。

3.有限,有针对性的高效运营。

4.初创团队的低成本获客。

第一点非常好理解,现阶段各大互联网公司在产品初期功能打造,内部测试,用户调研,都需要有用户第一手的反馈,而这种用户的反馈机制,用社群的形式去运营,去搜集是非常有效率,以及高性价比的。

比如在做产品功能调研阶段,你每深度聊完一个用户,就可以把他们拉到一个微信群,在后期功能不断打磨,上线测试的过程中,不断去在群里询问用户们的使用体验,BUG反馈,既能给用户营造出足够的“参与感”,还会在第一时间收获每个用户的第一手吐槽,避免上线后遇到BUG。

应该来说,很多大公司的产品团队,都有多个这样的用户社群,他们基于对于这个产品的热爱走到一起,在产品迭代的时候提提意见,平时则基于共同兴趣自然聊聊天,或者参与参与产品内部举办的各种活动。这种社群对于公司,产品和运营一定是有价值的。

对于这样的社群运营,我支持做!因为它足够轻量,工作占比较小,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却能收获较高的性价比。

第二点也非常好理解,现阶段做拼团的生鲜电商,社交电商,或者类似于网易诸多的营销H5刷屏案例,他们在推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社群参与的身影。

这些基于营销行为的推广,除了要投一些公众号图文之外,还会通过让KOL,或者一些优质用户发朋友圈的方式,尽可能在营销传播最开始时,就通过这些社交关系链的节点人物,让营销案子引爆。

而对于这些优质用户的管理,用社群的方式去管理则是非常好的。

比如我曾经有幸被邀请加入一个记账APP的优质用户社群,平时大家除了在群里交流记账方法,理财方法,插科打挥之外。产品每上线营销活动,社群运营就会通过付费的方式让我们这些人转发朋友圈,帮助这个活动传播和引爆。

对于这样的社群,我是支持的,因为同样它投入的时间占比不高,也方便在做传播项目的时候,迅速聚拢一批优质用户,进行快速传播。

第三点也非常好理解,如果你通过小规模的社群,能让你的运营效率提高,那也是非常不错的。

比如某社区内容APP,有大量的驻站作家,通过把这些驻站作家组成社群的方式,运营人员既能将社区的内容运营规范,内容优化第一时间发到群里,告知所有人,也能通过平时的社群运营,维系和这些作家的关系,让他们持续输出内容。

再比如某电商平台,将大量的商家组成了社群,定期第一时间将平台规则通知商家,或者随时告知商家组团参加促销活动,还经常在社群里举办各种电商运营讲座,提高商家的卖货能力。

对于这样的社群,我是支持的,因为他同样投入的时间占比不高,但却能让运营更高效。

第四点我也是同样支持。

很多创业公司老板找到我,说:

玮冬,你写完这篇文章后,我们小公司不知道该怎么去获客了。

所有创业公司可以不需要看我这篇文章,创业公司只要能活下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获客,哪怕是用社群也好,裂变也好,只要你能大量低成本的获客,你做什么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正确的。

如果社群运营真的能对你创业初期获客有帮助,那我也同样支持,因为创业公司活下来比什么都最重要。

02

那我否定的是什么?

我否定的是大量年轻人,在社群运营投入了过量的时间,投入了每日工作的全部,投入了职业生涯的一年,两年甚至三年。而忽视了运营这个领域其实还有很多值得钻研,值得学习的地方,大好的年华都荒废在社群上,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当微信客服,拉人,裂变等重复性的事情。

我还否定的是什么?

我还否定的是诸多创业公司不去思考自己商业的本质,产品的本质,不去看看自己的产品到底适合哪种推广思路,不去打磨自己的的产品,不去打磨服务。而是一味的希望通过社群,通过裂变,去梦想着低成本获客,甚至在公司壮大之后,有能力去打正规战之后,依然去钻研投机取巧之术,希望继续去割韭菜,走偏路。

这是在用战术上的投机取巧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样没有任何成长,任何进步的公司不仅伤害用户,也更伤害在这家公司工作的员工,让员工一直得不到成长,终日局限在只能做社群运营搞人的“火坑”里。

我还否定的是什么?

我还否定的是大量的微商,卖裂变课程的,卖社群课程的在偷换概念,在欺骗广大的用户,欺骗老板,说社群运营是社群运营,不是微信群运营,说我的文章都是在说微信群运营,而不是在说社群运营。

这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就是明明的不要脸还不自知。

就现在来看,80%的社群都是以微信群为载体,不太可能衍生出新的平台,所以事实过程就是,大量的营销活动,大量的运营都是在以微信群为基础打造,你用社群运营去偷换微信群运营的概念纯是在放狗屁。

你以为你天天晚上在几千个微信群里讲课的,洗脑的,说情怀的,发分销链接的,鼓动大家卖货的真的就是社群运营?

你一卖假面膜的,割韭菜卖课的,卖你那狗屁知识星球的,就别给自己拔高升华了,你就是一微信群大总管,还社群运营。你怎么不社你一脸?

我还否定的是什么?

我还否定的是这些骗子混子一直孜孜不倦,割完一茬又一茬的韭菜,骗完了老板骗小白,骗完了互联网骗传统企业,骗完了一线城市骗二线城市,误导了运营,误导了商业,让圈子浮躁,让初入行者迷茫社群运营方案,左手社群,右手裂变,行走江湖骗子之两大法宝。

所以,综上所述,我不否定社群的价值,我否定的是对于社群有着畸形的诉求和认知。

社群是有一定价值的。

但这个价值在于你投入的占比,你公司的策略,你产品的适配,你职业生涯的阶段,才决定你做社群运营,你运营社群,是否真的是有价值。

真理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就是真理,而并不是因为做的人多,炒的人多,就能成为真理。

社群亦是同样。

03

说我不懂社群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在3年前的时候,就写过多篇社群运营主题的文章。

274fd7681079ad38661c64858c1dba7 社群运营这个火坑还不跳出来?我最后拉你一把

以上图片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

当今天江湖骗子们拿着所谓的社群课程到处骗的时候,我在3年前就已研究过这一领域。

但在吹牛X,造概念,扯名词割韭菜,忽悠人方面,可能确实没有各位社群运营“大佬”厉害。

这方面我要做一下深刻检讨。

除了有理论基础,我本人也在2016年的时候,亲自通过操盘微课,社群,裂变,分销,为公司带来了第一个1000万销售额,拥有着成功案例的积累。关于这个案例,我可以简单分享一下给大家,

这个案例其实用现在的互联网套路来看非常简单,

但这段经历对我最大的感悟就是:

社群运营,裂变推广,他们更多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如果你想真正的把运营做成功,还是要专注于那些本质的东西。

在2016年,我加入了某在线兴趣技能教育初创公司,成为该公司的一名运营负责人(刚开始就一名光杆司令)。

当我加入的时候,公司刚刚拿了一笔小融资,整个公司人数不到30人,由于融资的数额有限,所以公司能给到的推广费用并不高。

再加上我们是一款兴趣技能类在线教育产品(产品的市场需求当时已被充分验证,有较强刚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用户非常垂直细分(6~12岁,必须是这个兴趣技能的入门用户),没有任何一个网站,平台,公众号聚集着这样垂直细分的用户群。

所以我的目标只有一个,为公司带来低成本的,大量的,精准用户。

低成本,大量,精准。当时3个最重要的指标。

刚开始我们为了找到用户真的是各种方法都试了一遍,比如去线下地推,发传单,用户寥寥无几;投放了公众号,费用高昂,但获客效果很差;而更多需要砸钱的推广渠道基本想都不敢想。所以在初期寻找用户的时候,我们就屡屡碰壁。

因为我们的用户太垂直细分了,在整个茫茫互联网的海洋里,就像沙子一样沉到海里。

不过后来我们通过不断的分析,调研,发现有一个点还是很值得去打。

就是我们的用户群体。他们呈现小圆圈分布的形式,而圆圈的圆心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们的老师。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圆心,找到他们的老师,并说服用户们的老师推广我们的产品,那我们就能攻进这一个个小圈圈,获得精准的用户。

在这里可能各位读者会有疑惑,老师怎么会推荐学生上外部平台的在线课程呢?这个逻辑看似是不成立啊。

这就得特别强调一下我们的产品形态。我们是一款偏向助教类的兴趣技能教育产品,会和用户的主课老师形成一个“上课学习——课后补习”的闭环,所以让主课老师推荐学生上我们的助教课程,逻辑上是成立的。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的产品有这样一个特质。

所以我们的问题就变成了:

我们到底如何找到主课老师,并说服主课老师向学生推荐我们的课程?

04

我们决定采用推荐返点,返佣的模式,让老师去推荐学生体验我们的产品。那接下来就是找到老师跑通这个模式。

我们想尽办法,用给红包,求人脉等各种手段,加入了主课老师们所在的一个个微信群,并以发教学资料的名义去加他们,然后向他们介绍我们的产品,并告诉他,只要你推荐你的学生免费体验我们的课程,我们就会有奖励金给到你。

通过优化话术,碰了多次壁之后,有十几位老师推荐学生免费体验了我们的产品。并有二十多位学生家长在免费体验完后觉得我们产品不错,购买了我们的课程。

这就为我们带来十多万元的营收。

相应的,我们也给到了老师佣金和返利。

模式跑通了。我们终于找到了挖掘到这些垂直细分精准用户的办法!

就是先找到他们的老师,然后再通过老师触达他们的学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27732.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

(0)
创业小编创业小编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11:47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11:47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QQ:95107643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邮件:951076433@qq.com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