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梁粉陆陆续续推荐过一些社群相关的书籍,这里也来做个合集,方便大家查阅:
对于微信群,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过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
每个人都想进大群,越大越好,最好是500人的微信群。
而进了这样的微信群以后,通常都不怎么活跃。
恰恰相反,最活跃的群反而是一些几十个人的小群。
为什么呢?
“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多在小群活跃”。
这就是徐志斌老师的新书《小群效应》的主题。
一切的社群,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过去的商会组织,还是现在的明星粉丝团,都是人的集合。
只要是人的集合,就必须研究群体的心理学,而这一本是研究群体心理学最值得看的,没有之一。
相对于物质文明的进化,人类心理尤其是群体心理的进化微乎其微,这本书里的很多道理,同样适用于互联网的线上聚集。
看看追星族内的粉丝心理状况,只折射出了社群的一个道理:”群主总是需要一个上帝的”,也就是社群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争论。
随手摘录一个观点吧:
“我们在研究群体的基本特点时曾说,它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在这个方面,群体与原始人非常相似。”
秋叶老师很系统和体系地论述社群构建方法学的著作,值得读至少两遍以上。很多在社群管理上的实用小技巧,非常接地气。
摘录几个书中的观点:
我们总结了5个构成社群的要素,分别是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
QQ群更像一个组织,产品逻辑上本身就有加入申请流程、群管理员的概念等;而微信群更像是一个因为某主题而集合的聚会,可以任意由群内的成员邀请更多人加入,经常是由于某一话题叫来相关的人交流一番,聊完就散社群营销证。
粉丝经济成立的条件有3个: 第一,你要有足够多的粉丝。 第二,粉丝愿意参与你的活动。 第三,你和粉丝都在一个活跃的平台上玩
徐志斌老师的书,中信出版社,这本书里讲到的社群运营四大原则值得参考,例如”不是企业建立社群,而是让用户自己来”等。
原则一:不是企业自建社群,而是让用户自己来。重点解决企业构建社群或者进入社群环节这类问题。
原则二:给出简单而清晰的目标,并逐级实现。重点解决用户个体在社群中长期活跃问题。
原则三: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并去完成它。重点解决社群中的核心用户群长期活跃问题。
原则四:即时且正向的群体激励。重点解决企业与社群之间黏着关系、方向控制难题。
中信出版社,其中李善友教授提到的”产品型社群,一种新组织形态的诞生”会让你对产品型社群有个总体概览的感觉。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科技,P81页关于 免费”雇佣”你的消费者 这个章节给了我很多启发,里面提到的乐高,戴尔的例子是典型的传统行业使用社群理念的例子,值得反复研读。
引用一段话供大家参考:
熟悉社群那些事公众号的朋友应该知道,一碗梁粉曾经分享过自己制作的PPT,《内容在社群中疯传的秘密》,讲述了我们要制作什么样的内容,才会在社群及自媒体中传播和流行起来。
其中涉及了三个方面:
与我有关:自私是人类的天性,内容必须与我有关。
利益诉求:物质利益,精神利益。
彰显个性,爱心,或者优越感:彰显自己的爱心或者优越感,这就是社交货币。
以上三点正是基于《疯传》里提到的:
让一切事物疯传的STEPPS的六个原则: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和故事社群营销证。
为什么有些内容和事物疯狂传播开来,而有些内容和事物仅仅昙花一现?
【关于社交货币】:人们都倾向于选择标志性性的身份信号作为判断身份的的依据。人们喜欢分享,因为他会觉得这是他个人的身份的体现,会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的精明、机智,获得更多好评。–也就是所谓的”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我们需要调整游戏规则,去迎合人们向身边朋友炫耀身份的需要,构建出他们渴望的形象。
【一碗梁粉】:
社交货币的概念太大,太悬乎。咱们来讲点更接地气,更能容易让人理解的。
简单地设想一下,为什么你愿意把一些文章,或者自拍照,出入高档场合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呢?
当然,你可以说,我是为了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我,或者说让大家知道你最近在干嘛。
但是,为什么你不会去晒一些普通,寻常的行为呢?
这里的驱动力就是来寻求社交认同。仔细看看原书,大家应该能更快理解这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重蔚自留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whello.com/126612.html
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qq.com联系删除